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
53.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不断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这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即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贬损,又叫精神磨损(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6题)。
54.预付的总资本周转〖ht〗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公式是:年预付资本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55.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资本在1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m=mn)。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 m/v = m’v n/ v = m’n) (2006年单选题第5题)。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它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第二,它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已定时),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6.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再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57.社会总资本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 + v + m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ⅱc ,由此派生:ⅰ(c + v + m)=ⅰc + ⅱc,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 + m)>ⅱc和ⅱ(c + m - m/x)>ⅰ(v + m/x)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实现条件:ⅰ(v +δv + m/x)=ⅱ(c +δc),ⅰ(c + v + m)=ⅰ(c +δc) + ⅱ(c +δc),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是太多了。经济危机期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各国危机爆发的时间不一致;破坏性较小;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
59.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有私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
60.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
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为了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此,国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6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越出国界的结果。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