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它们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现象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36.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原料价格的变动。
3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
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竞争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展开,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直到利润率大体平均时才停止下来。所以,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3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了。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成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数,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9.商业资本及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独立化的形式,是专门在商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2006年单选题第6题)。
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叫商业利润。大致相当于平均利润。商业利润来自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0.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借贷资本就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具体来自于职能资本即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
借贷资本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资本商品,兼有资本和商品两重属性;第二,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或财产资本,即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以直接取得资本收益的资本;第三,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循环运动公式:g-g’。这个公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而借贷资本是一种最具拜物教的资本。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为企业利润和利息两部分。
利息率等于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利息率小于平均利润率。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平均利润率与借贷资本供求状况。 0< 利息率< 平均利润率。
41.银行及银行利润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的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银行利润是由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费用形成的;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2.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经营的企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股份公司的本质是大资本利用和支配中小资本与居民收入的手段,是加速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以采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者最多(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它本身并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7题)
股份公司的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我国现阶段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只要控股权仍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这样的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股票是股东(股票持有者)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股息的凭证。资本主义的工人持有小额股票,成为股东,并没有改变受资本家剥削和奴役的命运(2004年论述题第35题)。股票价格不是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本身没有价值。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它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息率 。
4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反映了农业工人、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