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动态  |  招生信息  |  考研指导  |  院校招聘  |  录取调剂  |  院校专业  |  考研专题  |  复习资料
招生简章  |  考研常识  |  报考攻略  |  复试技巧  |  参考数据  |  分数信息  |  复习笔记  |  历年试题  |  考研图书
专业硕士  |  E(MBA)  |  工程硕士  |  法律硕士  |  会计硕士  |  教育硕士  |  公共卫生硕士  |  公共管理硕士  |  在职读硕  |  同等学历  |  中外合作办学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心里调节   |  考研与工作   |  考研与爱情   |  考研与家庭   |  考研同路人  |  考研名师


2009年考研政治复习精华笔记(中)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2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基本依据: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的条件。第四,人民军队的存在和不断壮大,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2005年单选第8题)

    “工农武装割据” 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工农武装割据”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2006年第9题)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3)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2)必须坚持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3)在统一战线中要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

    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我国建设这项工程,有利条件有: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建党理论。特殊困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准备不足;党时刻处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封建思想的遗毒对党的影响较深;共产国际的不适当干预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都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2005年的22题)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1)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2)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4)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2004年单选第8题) (5)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6)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2004年第21题) 包括整顿党风、文风和学风等。(2006年第8题)

    2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相当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过渡时期,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2006年第27题)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己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条件。(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条件或政治保证。(3)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2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2)三大改造具有历史必要性,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45659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