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
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发展趋向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30.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05年第23题)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4)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5)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2004年第22题)
3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004年第23题)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3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全会提出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主张。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八大前后的反冒进,使我们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的重要经验。
34.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首先,关于商品和价值规律。
(1)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第一,分析了商品生产的性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第二,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第三,针对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第四,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利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五,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第三,提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
(3)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其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强调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