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10年考研还有半年时间了,很多考研一族都在抓紧时间武装自己。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一定不乏有些同学满腹牢骚地抱怨英语单词太多、数学公式太杂,下面跨考资深教务辅导潘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记忆的诀窍:将信息联系化和模块化,即“组块记忆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轻松面对课程复习。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来源于记忆”,在考研复习中,面对着内容庞杂地英语、政治复习,还有一些主要靠记忆的专业课,良好的记忆能力便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而在短短的半年或一年时间内,掌握迅速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提高我们的记忆水平相比,似乎更见成效。潘老师提到的 “组块记忆法”便是考研复习中优秀的“记忆助手”。
三个单词组成一个“块”,提高词汇量
组块是信息加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研究人类的知觉、学习以及专长都有重大意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勒(Miller)提出的,一般意义上来说,组块就是指由若干个意义较小的单位(称其为“块”)组合而成的意义较大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位。米勒在《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在这里所说的容量“7±2”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组单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每个单元的组合越多,那么你记忆的容量就越大。后来人们用数字、单词、字母、无意义音节等各种实验材料得到的结果都和米勒的结果一致。
在考研复习中不管是英语、政治还是数学以及专业复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很多,如果能够短时间内扩充记忆的容量,无疑会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米勒提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就是5~9个信息单元,也就是每次记住5~9个单词、数字,或者是概念、词语等,而如果能够抓住这些信息单元的内部联系,将相互联系的成分组合成块,就能提高信息的接收量。组合成的块所含信息量越多,那么记得就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进行组块每次只能记住5~9个单词,而如果你将有联系的三个单词组成一个块,那么每次你记住的单词量会是15~27个,这样提高词汇量还难么?一个著名的赛跑者通过将数字组织成一些赛跑时间能够记忆84个数字。这位著名的赛跑者注意到很多随机数字可以被组织成不同距离的赛跑时间。例如,他将数字序列3、4、9、2、5、6、1、4、9、3、5重新编码为:3:49.2,接近1英里赛跑记录;56:14,10英里时间;9:35,对2英里的距离而言时间有点长。后来这位赛跑者使用年龄、值得纪念事件的年份和特殊数字模式来组块随机数字。通过这种方法,他能使用长时记忆将长串的随机信息转化为易管理和有意义的模块。
组块记忆的四大特性
组块记忆法之所以是优秀的考研助手,是与它的一些特征分不开的,这些特征也能使它从众多记忆术中脱颖而出。
1.动态性。组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主体的知识经验和记忆材料的不同而变化,组块可以将其有关联的多个组块单位缩小为一个,例如,19190504,是8个数字, 知道五四运动爆发时间的人都能把它组合成一个信息单元,这样,短时记忆容量的8个单位就合为1个单位。在考研的复习中,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按照自己的记忆习惯对每个信息单元进行动态编码,使其易于接受和记忆。
2.扩容性。短时记忆的扩容并不是将组块数量增加,而是通过对知识的再编码,使每个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增加了,这样总的信息量也就随着扩大了。
3.相对独立性。不同组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比如我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 Mississippi,需要记住11个组块,而将其分为Mi-ssi-ssi-ppi,则只需记住4个组块,大大提高了英语复习的效率。
4.整体性。由于组块内部各元素之间结合非常紧密, 有些组块在使用中总是作为一个元素出现的。例如一首唐诗,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往往说出上半句,下半句就紧跟着出现了。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