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动态  |  招生信息  |  考研指导  |  院校招聘  |  录取调剂  |  院校专业  |  考研专题  |  复习资料
招生简章  |  考研常识  |  报考攻略  |  复试技巧  |  参考数据  |  分数信息  |  复习笔记  |  历年试题  |  考研图书
专业硕士  |  E(MBA)  |  工程硕士  |  法律硕士  |  会计硕士  |  教育硕士  |  公共卫生硕士  |  公共管理硕士  |  在职读硕  |  同等学历  |  中外合作办学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心里调节   |  考研与工作   |  考研与爱情   |  考研与家庭   |  考研同路人  |  考研名师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46题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普通心理学46概念题!
    --根据北大和北师大教材(一)
    有个别概念没找到的,请有心人补充。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成定论的为科学实践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4. 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既是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它不同于身体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可被输入的刺激所激活,引起神经冲动,进行冲动传导。其构造上基本由三部分即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就其功能和分布不同可分为传入,传出和联合三种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为突触传递。
    5. 极化现象:这是神经传导的电化学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当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的浓度在膜内比膜外大30倍,而钠离子的浓度膜外比膜内大10倍。为维持他们的浓度,膜内外电位差允许钾离子透入膜内,而不允许钠离子渗入。于是形成了膜内负电荷、膜外正电荷的电位差。这就是膜的极化现象。这种电位被成为静息电位。
    6. 去极化过程:当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电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迅速进入膜内,使膜内负电位差消失,即为去极化过程。
    7. 动作电位:经过去极化过程,神经元便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形成了神经冲动,成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大约1毫秒。
    8. 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是以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数突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联系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突触传递,它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它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这一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9. 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大量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使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接触,这时储存于囊泡中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而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相结合。于是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
    10.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机构,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从结构上看,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11. 反射: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一种应答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是一种刻板的简单动作,主要是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12. 反射弧:组成反射的内导、中间、外导神经3部分的功能联系,成为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基本模式。
    13. 反馈:
    14. 返回联系:
    15. 网状结构:贯穿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从延髓经脑桥和中脑,一直延伸到丘脑下部,沿着脑干侧腹的狭长区域,有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行、下行神经纤维,交织着构成一个神经网络的结构,成为网状结构或网状组织。网状结构是20世纪50年代由林斯里提出的。是非特异神经通路的结构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睡眠和觉醒。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觉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16. 边缘系统:是边缘叶及其周围相连接的结构组成的。即边缘叶与其下面连接的皮层下细胞核团,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脑垂体等,总称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大脑皮层极大扩展后形成的。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高级中枢。它通过下丘脑调节内脏和骨骼反映,调节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尤其情绪体验被认为是整个边缘系统的整合结果。
    17. 帕帕兹环路:是由帕帕兹于1937年提出来的关于情绪的一个包括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的脑的神经结构。他认为情绪过程建立在海马,海马被刺激时,冲动通过胼胝体下的白色纤维接力到下丘脑的乳头体,兴奋从下丘脑传递到丘脑前核并上行到大脑宁日边界的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杏仁核。兴奋在这一环路上经扣带回扩大到大脑皮层,冲动在这里附加于意识之上,产生情绪体验。
    18. 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19. 单侧化: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对称的大脑两半球,实际上在大小和重量上、尤其是在功能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成为单侧化,19世纪布罗卡区的发现及后来的割裂脑实验等对单侧化给予了证实。
    20. 内分泌系统:是由许多内分泌腺体所组成。它包括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其分泌物称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带到全身。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对人体生长、生理平衡维持和某些心理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2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有以下特点:1、它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所组成的统一的形态机能结构整体。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和结果。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始的基础,对适应生存有重要意义。感觉剥夺的实验。
    22. 心理物理学:研究心理经验与物理刺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把心理经验同物理刺激的量值相联系说明感觉的强度,说明心理量如何随着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心理物理法是常用的实验方法。代表人物有费希纳、韦伯等人。
    23. 感觉阈限: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做感受性。我们要感到一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这个刺激的强度或强度的变化需达到起码的量值,这个量值就叫做感觉阈限。有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类,前着是说明人是否感觉到刺激本身的存在,后者说明人能否感觉到刺激的变化。
    24. 绝对阈限: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叫做此一感觉的绝对阈限。其操作定义为有一半的几率能被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阈限。
    25. 差别阈限:又叫做最小可觉差。与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26. 对数定律: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于1860年提出了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倒出如下公式:S=KlogI+C ,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公式被成为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刺激。
    27. 幂定律:在对数定律提出约一百年后,S。S。STEVENS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构造心理物理函数的方法,即量值估计,并由此构造了心理函数,提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而是随着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成方成正比的。S=KI(b)当幂指数小于1时,心理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当b 大于1时心理量快于物理量的增长。具有广泛的用途。
    28. 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但大多是感受性的降低。
    29. 感觉后象: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持续时间与原刺激时间成正比。
    30. 感觉的空间积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31. 感觉的空间融合: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32. 感觉的对比:感受器的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33.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因此,单一感受细胞的神经电活动会受到周围细胞活动的影响,马赫带是一个例子。
    34. 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休伯尔和威塞尔等的研究指出,网膜上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转换的神经能量能激活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视觉系统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就是处于某一层次的神经细胞只是接受来自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送来的信息。网膜上的这个感光细胞区域就叫做相应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35. 三原色说:1800年左右,托马斯扬提出的最早的颜色视觉科学理论,认为正常眼睛里有三种颜色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的特定部分十分敏感,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1856年黑尔姆霍次完善了扬的观点,认为红绿蓝分别对长中短波的光敏感。光刺激引起的兴奋在3种感受器中有所不同,相应的颜色感觉便产生了。扬黑三原色理论产生了。不能解释颜色负后效和色盲成对缺失颜识别。
    36. 拮抗说:19世纪后期,黑灵提出的视觉理论。所有的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红绿,黄蓝,黑白。一个成分疲劳,对立的相对突出出来(颜色后效)颜色系统受损时,色觉成对消失。
    37. 闪光融合:网膜在光刺激时需要一定时间把光能量转换为神经反应,在光消失时也需要时间停止反应,在闪烁频率超过感受器启动和停止兴奋的速度时,神经反应就会相互重合重叠在一起。觉得光一直存在没有停顿的感觉。电视呈象正是这一过程。
    38. 频闪观察运动:同样课题的静止画面以稍有区别的不同的位置序列呈现,如过画面转换速度较快则会被看成是一个客体的连续运动。有学者认为电影就是利用这一现象。
    39. 地点说:最早的音频辨别理论是黑尔姆霍次在19世纪提出的共鸣说,主张基底膜长短不同的神经纤维分别对低频和高频的声音发生共鸣,从而刺激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声音。后来贝克西休整完善了这一学说提出了行波说。这两种学说都是以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震动为声音编码的,因而都是地点说。1000HZ以下的声音不成立。
    40. 频率说:试图用神经反应的时间特性来说明声音的编码,它认为神经只是在正弦波的特定时相如峰值期才放电,因此神经放电频率决定于声波频率。声音频率达到5000HZ以上,该解释失效。维佛尔提出了排射原理修正了频率说:对于高频音,由一组神经元以顺序放电的形式作出响应,它们的放电频率被整合起来说明刺激音的频率。
41. 生理零点:皮肤感觉不到冷或温的温度,由于皮肤的适应现象,生理零点是可以暂时改变的。
    42. 控制阀理论:梅尔扎克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关于止痛的理论,他认为,神经系统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如果信息超载,脊髓中的某些细胞就会象阀门一样工作,阻断信号防止其进入大脑。
    43.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最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个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即组织性、恒常性、惯性等,他们保证了人对事物的认识的相对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知觉受到情境,个人及社会因素等影响。
    44. 主观轮廓: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为完成图形的知觉过程叫封闭性,由此产生的图形轮廓叫主观轮廓。
    45.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象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知觉的这一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对其定量的说明,布朗斯维克提出了一种比率公式K(b)=(P-R)/(C-R) P物体实际知觉的大小,C是物体实际的大小,R是按视角计算的网象的大小,R可以用物体实际的大小除以物体对眼睛的距离求得。比率可为1或0。对该公式各项取对数即为邵勒斯比率公式TR=(LOGP-LOGR)/(LOGC-LOGR)
    46. 知觉定势:又称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地说,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可由早先的经验造成,也可以由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产生。其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面。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6045659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