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不要以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才是研究者不自爱、不自律的表现。不断发表平庸、无创见的论文,把一点所谓新意或者在论文中反复显摆,用新题目炒冷饭,或者“无限放大”为一本书,同样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

  “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近来,多起学术剽窃造假案相继曝光,再次引起学界和社会对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的广泛关注。比如,被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一案,情节荒唐:此人用的是“满篇抄袭法”,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提出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基本上是用“替换键”搞定了抄袭。近日,又爆出比这个造假案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两篇标题都为《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致谢”不一样外,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 

  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我国学术论文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的大量发表。但是,伴随着这种繁荣的,是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观点、素材雷同的低水平重复的“学术垃圾”大量产生。其数量之多,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的发表空间,也或多或少阻碍了有价值成果的传播通道,并给学术研究的真正繁荣与学术风气建设,带来了不和谐的问号。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如此嚣张的“复制”加“粘贴”式的学术剽窃造假时有发生,且能频频顺利过关,当事人与导师的责任固然难以推卸,但此等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规范丧失,以及“学术垃圾”泛滥的现象,更不容忽视。其对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的危害,值得深思。 

  不要以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才是研究者不自爱、不自律的表现。不断发表平庸、无创见的论文,把一点所谓新意或者在论文中反复显摆,用新题目炒冷饭,或者“无限放大”为一本书,犹如商家促销搞搭卖,让读者自己去“披沙拣金”,同样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学术垃圾”缘于自律缺乏、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 

  “学术垃圾”大量产生,首先是因为有些研究者缺乏学术自律。由于所谓的成果发表,往往与个人名利直接挂钩,也由于社会上的浮躁习气侵入学界,一些研究者再也耐不住寂寞,不经过深入思考,动辄就“下笔万言”。一个爱惜自己学术声誉的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早晚会为自己学术研究中曾有过的粗制滥造而后悔。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功成名就后,就不愿承认他早年用笔名发表的一些草率之作。因为他知道,那样的东西是他的耻辱。 

  “学术垃圾”大量产生,暴露出当今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校要排名、个人要考核,发表论文论著的数量,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由于指标偏重数量,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把考评不仅变成了单纯的论文发表数量统计,甚至荒唐到搞“字数测定”。以量的多少而不是质的高低来衡量学术单位和个人的水平,助长了学术研究“垃圾化”。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向,还影响到了青年学子。为了提升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有许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公开发表了论文才有资格申领毕业证书。但国内并无那么多杂志可以提供发表空间,这就促使许多杂志加印增刊,明码标价出售版面,以容纳更大量的“垃圾”来污染学术环境,而“有偿收垃圾”,增加了学子们的经济负担。 

  改变现行考核体系,倡导为探求真知、真理而研究 

  制造“学术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腐败,剽窃造假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因为过度追求发表数量,因为发表与名利直接挂钩,给种种不正当交易开辟了市场,并反过来进一步败坏了学术研究的纯洁和严肃,破坏学术风气。 

  当务之急,是要在源头上阻遏“学术垃圾”的产生。一方面,要改变片面追求论文论著发表数量的评价体系。现行的考核,设定了论文发表数量的“合格”下限,这无疑是不够的,我认为,应当对论文真正的学术含量,约请同行评估。还应当撤销研究生发表论文与毕业挂钩的规定,给研究生营造认真学习、踏实研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学术研究队伍中,大力弘扬正气,倡导为探求真知、真理而研究。一个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是不该过多留意功名利禄的。要把发表粗制滥造论文的行为,提高到事关学术生命的严重程度来认识。既管住自己的心,不受浮名虚利诱惑;也管住自己的手,不率尔操觚。在近乎“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反复推敲中,带着虔敬的态度,把扎实的成果奉献于社会。这样的成果,才可能是大气磅礴之作,这样的发表,才能真正带来学术的繁荣。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