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在谈到考研政治的复习方法时,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到,就是“死记硬背”。这个词笼统地被用来指一种逐字逐句的、机械的记忆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重理解地去记忆”的方式。理解有助于记忆,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死记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了个贬义词,成了复习不得法的代名词。有趣的是,在与考生的大量交流中我发现,很多考生明明反对“死记硬背”,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却不自觉地选择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因为一落实到复习的实际当中同学们就会发现,以记忆的方式掌握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中不能不做的功课,很多同学都觉得,要达到能够做题的水平,说到底还是得“背”。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死记硬背”呢?考研政治复习确实有很多要记忆的内容,而且有很多内容要求记忆得非常准确而不能似是而非,所以准确记忆是必须的。准确记忆的要求就是要一字一句地准确复述原文,要达到这个要求,记忆的过程就免不了“死记硬背”。所以,我们反对的“死记硬背”并不是指为达到准确记忆而做的逐字逐句背诵的功夫。那么,应该反对的“死记硬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反对的“死记硬背”其内涵至少应该涵盖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各部分内容的特点不作区分,都按原文去记忆下死功夫。考研政治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式与政策。由于不同部分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掌握不同部分内容所需要理解与记忆的比例也不相同。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部分具有内容抽象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在考题中,有关这部分内容的题目也特别灵活,只有理解了才能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理解上需要花的功夫比在记忆上需花的功夫要大些。而“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比较多,出题时往往考的就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或是相关历史人物的某一个细节,这样的内容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可以说考的就是你记忆的功夫下得够不够,所以对于这部分的内容,需要下的功夫主要是记忆。再细致地去区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部分内容当中,抽象性强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绪论、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这几个部分,而相对来说,历史观的部分当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性强的内容相对就要少些(比如,从历年的考题来看,涉及历史观部分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记忆的直接性选择题,考题往往是以直接提问的方式而不是以比较灵活的材料题的方式出现),所以相对而言,掌握绪论、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这几个部分需要下的功夫更多的是去理解,而掌握历史观的部分需要下的功夫更多的是去记忆。而不是根据内容的特点有所区分,一概地依照原文背诵,那么这样的复习方式才是“死记硬背”。 第二,对各部分内容不分轻重,一概按原文记忆下死功夫。首先,考研政治各部分内容在试卷上所占分数的比重不尽相同,所以在复习的精力安排上应有所侧重。而有些同学在复习的精力安排上不作区分,凡是书上有的内容,一律从头到尾照背不误。这样的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但这样的“死记硬背”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其二,考研政治大纲上的知识点在考研试卷上出现的频率不同,其中有一些是常考知识点,有一些被考查的频率不高,而有些试卷则没有涉及。因此,即便是要记忆,也应侧重常考知识点,以求事半功倍。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对任何知识点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其三,不同的知识点在大题与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知识点的得分比率不同,常以大题的方式来考查的知识点考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不作这种区分,一概而论地用背诵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 详细分析死记硬背后不难发现,死记硬背严重降低了复习的效率。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收效却与付出不成比例。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呢?看来,不对“死记硬背”的动机进行分析,就无法真正揭示为什么这种广受诟病的方法在实际当中却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