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7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做好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要取消其考试成绩,同时给予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处理。
【新民网评】实施舞弊行为事关个人诚信,对舞弊者和舞弊行为的态度事关社会诚信,对舞弊者和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和管理效果事关政府公信。舞弊,无疑是一种道德缺失的结果,是和谐社会中影响社会和谐的有害因素。
惩治舞弊等道德不良行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措施都极为严厉。在美国、德国、韩国等国的学术界,学者若因舞弊被查出,便将终生声名扫地,并可能永远失去在本行业、本领域任职的资格。一两年前还曾有过报道:美国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并在声明中说这种考试作弊已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如果阴谋欺诈的指控成立,作弊者将面临最高5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一名来自武汉的女博士生,因担心自己考试通不过,用10000元港币行贿任课教师戴晖辉,想索取试题及答案,结果10000元贿款被法院裁判充公,作弊未遂的女博士也被判入狱6个月。
教育部对考研舞弊的在校考生尽管还有追加处分的规定,但对于能下定决心实施舞弊行为的人来说,想必没有多大的触动,对于非在校学生而言可能就更少了一层约束力。毕竟,如今不择手段的人们还有许多变通办法,如求助于伪造的文凭、证书和证明文件,通过种种人情关系寻求通融或保护,甚至想方设法抹去个人档案的不良记录。只要此类社会不良势力或公共管理的漏洞依然存在,诚信档案就难以成为个人社会生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几条不痛不痒的处罚规定是断然难以治标治本的。
眼下奶粉事件对社会诚信和政府公信的伤害之重令人深思,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后续处理均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企盼着能够得出一个令广大民众满意的结果。
同样,对于高考、考研等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和证书考试、执业资格考试中屡禁不止的舞弊行为,对于查处和杜绝舞弊行为过程中的政策或措施不力以及有关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民众同样在密切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