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专业硕士_工程硕士
中山大学2008年“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由计算机科学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现有4个博士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点。

学院拥有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通信与信息系统” 等两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等两个广东省名牌专业,还拥有教育部“数字家庭” 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大-网通“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14人,其中院士(双聘)1人,教授33人,副教授35人,讲师40人,博士生导师32人。拥有一批国内外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等。 

为适应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在职人员应用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8年我校继续招收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在职工程管理人员、在职教师(在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人员)攻读“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招生名额由我校自行确定,我校将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自主确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

一、工程领域及研究方向

1.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

2.研究方向:(1)无线/移动通信技术,(2)多媒体信息处理,(3)计算机网络,(4)模式识别技术,(5)计算机集成自动化系统,(6)网络控制系统,(7)电子设计自动化,(8)信息安全技术,(9)天线与电波传播,(10)射频/微波电路设计,(11)集成电路设计,(12RFID技术与应用,(13)无线传感器网络,(14)生物特征识别等。

二、主要课程设置

必修课:英语、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数学引论、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现代电路理论与设计、数字通信。

选修课: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新技术、现代电磁理论、专业英语、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音频编码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工程、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现代传感器与自动测量技术、管理与组织学等。

三、报考条件

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应有学士学位)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

2.工作年限不限,被录取者,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四、报名手续

采取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学位代码:430100,领域代码:430109

1.网上报名

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在报考点所在省市规定的网报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主管部门指定网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考生网上报名成功,系统自动生成《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

广东省统一的网报时间为20087115日,报名网址为:http://xwb.gdhed.edu.cn其它省份的网报时间及网址将于630日前公布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网址为:http://www.cdgdc.edu.cn/zz08.html

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时,考生请仔细检查确认,如果有误,请及时修改。经考生现场签名确认后的信息,一律不能再作更改。

2.现场报名

网上报名后,请考生按规定时间到网上报名所在省市指定的现场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现场确认点的所在城市,即为考点的所在的城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现场确认点。现场确认点只接受已成功在网上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并获得网报编号的报考者报名;只在网上报名而未到指定的现场确认点办理照相等相关手续的考生,本次报名无效。

在广东省报考的考生请于200871822每天上午9001200,下午13001630到华南理工大学报名点(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西湖厅3楼)、广州大学报名点(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综合楼大厅)、深圳大学报名点(深圳市南油路深圳大学新西南餐厅2楼(西校门进约200)现场报名、交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打印资格审查表。报名考试费按省物价局和学位中心[2005]34号文的收费标准收取,每人每科80元。

有关具体事宜请查看广东省学位办网上公告。

3.准考证发放

广东省考生的准考信息将由广东省学位办于20081015日前公布在报名网站上(http://xwb.gdhed.edu.cn,考生须于20081024日前自行上网下载准考证,省学位办不再另行发放。

4.资格审查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考试成绩达到我校自定的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含已参加2007GCT考试且成绩达到我校2008年合格分数线,并申请报读我校“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须在第二阶段的专业综合测试前到我校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将通过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网上信息。

资格审查前,考生须将现场确认时打印的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并同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

资格审查时,考生须持本人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相关学历、学位证书(获得者须提供)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007GCT考试成绩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2007GCT考试成绩单,到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将取消其参加第二阶段专业综合考试的资格,不予录取。

五、考试方式

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1.第一阶段,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我校将根据考生的考试情况确定“GCT”合格分数线。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GCT”考试的命题及阅卷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GCT的命题依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版)。

2.第二阶段,对于达到我校自定的GCT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含以2007年GCT有效成绩申请报读者),经资格审查合格,需持本人GCT成绩单、第二阶段考试准考证、身份证等证件到我校参加自行组织的专业综合测试。综合测试采取笔试与面试结合的方式,笔试科目为《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参考书目《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试主要考查学员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潜在素质、技能和业绩。

六、考试时间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定于200810月25日26日举行,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生入场考试时,将核验准考证、身份证件。

第二阶段考试的时间及地点将通过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网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网上信息。

七、录取

我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和综合测试结果,择优录取。

八、培养与学位授予

1.学习年限:非脱产学习3年,最长不超过5年。授课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

2.学位授予:按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国教学(育)指导委员会有关规定,授予“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九、学习费用

学费每人每学年12000元,于每学年开学注册时缴清。学员在读期间,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生返校学习的食宿、交通费自理。

十、相关说明

除考试大纲外,我校不以其他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我校教师不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十一、联系人及联系办法

1.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B座一楼专业学位办公室  

 联系人:黄老师,胡老师

联系电话:(0208411219284112734  

电子邮件: huangshf@mail.sysu.edu.cnhuangshf@mail.sysu.edu.cn

网址: http://sist.sysu.edu.cn

2.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联系电话:(02084111686;网址:http://graduate.zsu.edu.cn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二○○八年六月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