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以下简称人大商学院)各位副院长的办公室,都装饰得古典而稳重,稳重得甚至有些沉闷,而在伊志宏的办公室里,却能看到些许抽象和西方艺术的色彩。在人大工作的小年轻们说,伊院长很有冲劲,有想法,很现代,但在她的行为方式上,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人大的传统和习惯。这已经不是一位院长的个人风格,而是一所大学对旗下的每个学院以及教授的塑造,其中包括在人大26年的伊志宏。
借助大学主品牌
除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之外,中国商学院的主体部分还是大学下的商学院。也就是说,国家正规商学院体系都是大学内的学院。“大家面临的还都是大学主品牌,包括清华、北大等的三所商学院,大学的牌子更主导一些,”伊志宏说,“所以各家商学院首先要借助大学的主品牌。”
伊志宏表示,对于人大商学院来说,首先要借助人大整个大学的学科特点。这将是人大的先天特性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人不由自主地对人大商学院的第一感觉。人大是以人文科学为主,兼有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这将被商学院得以很好地利用和展现。伊志宏说:“在学校整体、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校风之下,我们做具体的商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说来,人大校徽前呼后拥的三个人的图标,不仅体现了人大“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也反映了人大商学院的学科特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伊志宏表示,人大商学院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在这个理念之下。
人大经济管理类的学科比较多,伊志宏说:“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是人大一大特长。”在人大MBA、EMBA项目的课题上,除了商学院的教授以外,经常还会看到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的教授。特别是一些对外市场化的项目,如EDP等,其他学院的优秀教授经常会出现在商学院的课堂上。伊志宏介绍说,学生对于这样的师资配备,应该说还是非常认可。
属于整个人大的商学院
对于大学内的商学院来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学科现状。比如工科背景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都在一个经管学院,这样的高聚合性决定了清华经管除了人文、法学院以外,跟其他学院联系都不大。而北大虽然有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研究中心,但由于历史原因,合作并不多。
商学院以目标为导向,所以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从学员职业发展需求出发,这导致了商学院的学科从研究领域来看,实质上包含范围很广。人大商学院的主体是工商管理,但也有一个专业是经济学,还有一个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但与经济学不同的是,工商管理下面,包含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比如会计跟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差异就很大。伊志宏说:“工商管理学科内部,二级学科之间的差异,要远比经济学内部差异大很多。”
商学院课程设置的这种特点,导致一个学院把各个学科都做得很好的难度很大。因此很多商学院只能发展特色,强调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特别强。而人大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商学院融化在整个大学之中。伊志宏说:“MBA、EMBA等项目的成败不会考虑学科发展的难度,实际上更需要综合性的老师。人大商学院主要集中力量做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师资配备,而其他学科的课程请人大相应学院的教授来讲。”
人大的特长在于学科建设
对于工商管理教育这样一个应用型的综合项目来说,它的建立者美国曾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建立这个项目的第一批教授面临退休,而新的继任者很难被挑选出来。因为这样一门商业科学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不能单通过在研究室里的钻研就诞生新的科学家。而对于中国来说,西方经济学的进入和管理科学的转轨,也给教授的产生带来很大困扰。
伊志宏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管理的需求骤然增大,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原来没有管理学科的,纷纷新开商学院。这其中也有不少是经济学院转过来的。比如北大,原来没有管理学院,从清华转到北大一个经济学院之后,厉以宁从经济学院转过来做管理学。而对于清华来说,解放前有经济系,转到北大后经济学院也断档了很长时间,而现在的很多教师是从物理、电子专业转过来的。
人大、南开、复旦有管理学科比较早。人大1950年复校的时候,很早就有会计、贸易经济,最早叫工厂管理,后来叫企业管理,有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李岚清就是复旦管理学的毕业生。伊志宏表示,虽然计划经济的背景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但毕竟原来的研究方法、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影响还是有些延续性。对于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适用性,伊志宏说,管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员都是来自实践,学员知道的东西跟你讲的一点都不一样,这是最糟糕的。老牌大学传承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人大商学院所提倡的“全球视野,本土导向”就是对于这种学风的继承。
伊志宏表示,学院会拿钱做这样一些事: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这跟中欧、长江不大一样,这样的差异定位在将来也仍然会存在,因为二者各自的定位、功能不太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