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赵馥洁:导师素质与研究生教育经验谈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本文是作者2007年7月23日在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会上所做的专题报告)
    
    我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凡四十年,其中从事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凡二十年。在二十年思考、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些关于培养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观念,并程度不同地见之于教学实际,这些“观念”和“实际”不足以之称为“经验”,只可以统名为“体会”。既曰“体会”总具有浓厚的特殊性和个人性 ,不值得为他人道也。然而任何特性中都有共性、所有个性中都有一般。故说出来,以作交流。
    
    首先,素质要在高层次上定位。研究生培养是本科之上的教育层次,因此,对教师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开设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也要求教师在学术上有见解独到的思想,在科研上有特色鲜明的成果;既要求教师有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洞察学科发展趋向的见识,能够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出有新意的的学位论文,还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学风、人格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有人格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据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特殊要求,为自己的素质定位,为自己的进修目标定位,是做好一位导师的出发点。
    
    一、在职业价值的自觉中,追求“人师”境界。
    
    革命老前辈、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具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就是教知识,人师就是教行为,教学生怎样做人。他说:“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教师,还要做好导师,更要成为人师。做好“教师”就是把书教好,把课上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完成好。做好“导师”就是在科研上有建树、有成果,并能在高水平上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
    
    做好“人师”就是要:
    
    1、在教授学问、传授知识之外,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作风,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就是要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注意发挥专业课讲授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在专业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治学态度、创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3、就是要养成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尊重科学、热爱真理、情调高尚、仪表庄重、行为文明、作风朴实、循循善诱、严于律己等优良教风;
    
    4、就要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时雨,在人格境界上都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的道德素质,都希望教师成为人师。《韩诗外传》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卢梭说:“一个教师!是多么高尚的人!”洛克说:“希望作导师的人也具有一个谨严的人和一个学者的性格。”
    
    在教师、导师、人师三者的统一上,“教师”是出发点,“导师”是基本点,“人师”是制高点。“人师”是体现教师素质的最高标志。在研究生教育中,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特别突出,人格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自觉追求“人师”的崇高境界,尤为重要。
    
    二、在专业精通的基础上,形成学术特色。
    
    一个硕士点的研究方向是该专业点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学科优势、科研特长的集中表现,也是该专业点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学科发展的具体目标。而硕士点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归根到底是根据该学科的发展趋向和导师的科研优势确定的,这就要求导师个人也必须有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
    
    而要形成自己的则需要自觉而又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沿着某一方向从事科研,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个导师如果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势,就有了自己的学术“根据地”,学术“栖身处”,学术“生长点”。而如果在治学过程中,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业无专攻,学无专长,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那就不会有自己的阵地。
    
    20年来,我一直坚持价值哲学和中国价值哲学这一方向,开课程,撰论文,写著作,自觉地追求着学术特色和专业特长这一目标,虽没有多少创获,但却在这一追求中,集中了自己的学术注意力,保证了心不二用、志不旁鹜,力不分散,时不浪费。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松,但总觉得在学术园地里有一个栖身之所。
    
    三、在知识融会的基础上,着力“转知成智”。
    
    “转知成智”就是说把知识转化为、升华为智慧。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现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远、深、广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境界。
    
    首先它是一种认识能力,人的深层次、高境界、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即一种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探赜索隐的洞察力、彻悟力、创造力、预见力。其次,它还是一种通彻事理、了悟世情、洞达人生的精神境界。
    
    章学诚说史家应有“德、识、才、学四长”,袁枚也认为诗人应有“德、识、才、学四长”。“德”是道德,“才”是能力,“学”是知识,而“识”就是智慧。清末刘熙载说:“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哲学家冯契说:“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卓越的智慧。人生的境界高低、优劣,人生事业的得失、成败,从根本上说主要不取决于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如果说本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的话,那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就应该在知识、理论、方法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于帮助和引导研究生把知识和才能升华为智慧。所谓升华就是融会贯通、陶冶熔炼,知识和才能融会贯通、陶冶熔炼之后形成的见识、思想和能力就是智慧。从智慧的形成而言它是知识和才能的升华,而从智慧的功能而言它又是知识和才能的统率。它不但主导着知识和才能的获得,而且指导着知识和才能的运用。就“获得”而言,智慧对知识、才能起着方法和动力作用;就“运用”而言,智慧对知识、才能起着方法和定向作用。清人袁枚将智慧的功能喻为“神灯”袁枚说:“我有神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清人叶燮认为没有“识”(智慧)的“才、胆、力”有害无益。他说“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惑世,为害甚烈。”(《原诗?内篇下》)因此,研究生要实现事业理想和人格理想,就不但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还要转化知识、升华知识,把知识升华为智慧(转知成智)。当人善于把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的时候,知识就可以陶铸智慧;当人把知识僵死化、固执化的时候,知识就会遮蔽智慧。把经验知识僵死化、固执化的经验主义和把文本知识僵死化、固执化的教条主义,是知识遮蔽智慧的两种典型形式。近代以来,人类处在一个知识愈益遮蔽智慧的时代。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来,人类的知识飞速发展、迅速增长、快速更迭,大量积累。至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成了“知识爆炸”、“信息泛滥”之势。科学知识增长的结果,一方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了智慧的萎缩。人类愈来愈变得有知识而无智慧,有技能而无境界。正如印度政治家卡兰?辛格说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智慧却日趋枯竭。”在当今这个知识泛滥,智慧匮乏,重知识轻智慧,甚至以知识遮蔽智慧的时代,教育、引导研究生把知识升华为智慧,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转知成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警惕思维误区。任何一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既有其优势和长处,也有其弱势和短处,关键在于身处其中的人对之要有自觉而清醒的认识。是否清醒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思维局限性,并善于扬长避短,不把该学科的重要性和优长性绝对化,乃是一个学者学科自觉性的重要标志。哲学虽说是人类精神的至境,人类思维的高地,但它的高度抽象的思维特征,如果运用不当、驾驭失宜,也会把人的思维导向歧途,引进误区。哲学思维的局限性主要有二,一曰“空”,二曰“狂”。在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通过教学和论文指导,使学生明确认识哲学思维的弱点,警惕哲学思维的误区,对于端正思维方向,优化思维方式,有着影响一生的深远意义。
    
    为此,我经常提醒并告诫研究生们:哲学搞好了会使人充满智慧,若搞得不好却会使人“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表现是:(1)有概念而无生活(“空”)。只对概念有反应,而对现实生活麻木、迟钝;(2)有论断而无论证(“霸”)。对问题只下断语、作结论,而无事实证明,无逻辑推理,既不摆事实也不讲道理;(3)执己见而无反省(“固”)。固持自己的一孔之见强词夺理,自信自己的看法不会失误;(4)只深入而不浅出(“玄”)。只会引用玄奥的专业词句,不会用通俗语言阐发深刻的道理。因此有人嘲讽搞哲学的人说:“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搞了多半辈子,还不敢与大科学家对话,而学哲学的人才读了一本哲学书,就敢于批判哲学大师。”意思是说搞哲学的人易患“思维狂妄症”。提醒哲学研究生警惕这些思维误区,可以使他们在发挥哲学的思维功能时,多得其益而少受其累。

    (作者:赵馥洁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哲学教授)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