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2006大纲: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际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
2007大纲: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2006大纲: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
2007大纲: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当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2006大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
2007大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2006大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2007大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2006大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及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
2007大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
2006大纲: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
2007大纲: 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与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2006大纲: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
2007大纲: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
2006大纲: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辅相成。 |
2007大纲: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辅相成。社会主义荣辱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