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起今年7月10日,上海大学在其研究生部网站上公布了对于《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的补充说明,重申了研究生学位与论文直接挂钩,并严格细化了两条,一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是指在这些期刊上以正常卷期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二是“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是指论文被刊登在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不包括各种形式的没有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或汇编。
5000字长信引发师生网辩
上海大学此补充说明一经挂出立即在校园中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7月18日上午11点多,中文系2004级研究生余亮向校长信箱发了一封长达5000多字的信对学校的规定提出了不同看法,随后引来历史系、材料系等专业一些研究生的响应,一场校长和研究生的网络辩论就此展开。
校长留言板人气急升,7月18日这天,以前访问量每天上百人次的留言板访客量达到了1500人次。随着不断有学生加入讨论,22日,访客数量超过3000人次,23日访客数量更是超过6000人次。
目前,网络上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一向原则分明、作风硬朗的叶志明副校长表示,学校仍然坚持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这是学校发展道路上必须经历的历程和代价。一项制度是否合理,不能简单地看当前,关键是要看将来,看其是否对学校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是,那么我们就会坚定不移的做下去。今后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制定,会在网上充分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再制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这样,有些政策仍然需要通过学校引领,只要对学校和学生的今后发展有利的,就会坚持已有的规范
对发帖学生我没有成见
余亮说,他给校长信箱发帖是希望通过学校提供的这个渠道发表一下心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应该参加学校的制度建设。
从校长和研究生们在网上讨论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于叶志明副校长每信必复、复信及时的做法,学生们十分感动。对于学生们的发言,叶志明副校长也同样认真回答,短短几天时间,叶校长一人的回帖总字数达到了近两万字。“对每个发帖的学生,我对他们没有任何成见,今后也不会带有任何的偏见。”叶志明副校长表示,在短时间内回帖如此集中,有些回帖的字数都在千字以上,的确并不多见。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就这个问题,我在短短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回了有近两万字。我的校长热线到今年9月8日开通就整整四年了,一共有50多万人次登陆,2400多条留言,每信必复也是我每天工作内容之一。
“平等的精神给人希望”
有同学留言:“发帖同学不惟上,不惟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言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得到了校方的赞赏,校方的认真态度,直面问题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态度也让学生们敬佩。”
还有同学留言:“在这个论坛里,暂且不说大家的分歧,有一点是共同的:开诚布公的态度,平等的精神,这都给人一种希望,更是体现一种大学精神。”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钧教授对上海大学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交流工具的多元化应该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进一步深化。
对话·副校长
叶志明 上海大学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开通校长热线整整4年,一共有50多万人次登录,2400多条留言,每信必复
“更多政策将网上讨论”
记:学位与论文挂钩事件引发了您与学生们的网络大讨论,我们看到,学生们的反响比较激烈,您回帖的篇幅也比较长,这是不是您的校长信箱中回复字数最多的一次?
叶:在短时间内回帖如此集中,有些回帖的字数都在千字以上,的确并不多见。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就这个问题,我在短短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回了有近两万字。
记:您的校长热线都关注些什么内容?
叶:学习、生活、工作、心理,无所不包,学生们会跟我谈理想,谈人生,谈心理困惑,谈自信心,谈招生和就业的问题,谈课程和外语学习,谈奖学金评定。等等,很多很多……
记:您平时工作那么忙,能保证和学生们保持及时沟通吗?
叶:每天刚上班和下班前,甚至于晚上工作到关机前,我都会花时间用来处理校长信箱里学生的来信。
记:您为何如此青睐网上交流?
叶:网上和学生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些学生当面谈比较害羞,放不开,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另外我每年也会有一次和所有研究生同学的面对面交流,在一个大礼堂,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向我发问。
记:但我注意到,学生在网上发帖都必须采用实名,这样的话,不是仍然不能大胆表达出心里的想法吗,为何不采用匿名制呢?
叶:以前也采用过匿名制,但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匿名后讲话不负责,有时候说了一个问题,经过调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部分不负责任的学生以匿名的名义会浪费很多有限的资源,这不合理,采用实名后,对学生的诚信是一种培养,学生也更讲义务,负责任了。
记:这一次学生们关于论文和学位挂钩的讨论如此激烈,会不会促使您修改学位与论文挂钩这一政策呢?
叶:不会。因为这个规定不是现在才有的,更不是我个人能够制定的,是校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早就制定的,近期会议仅仅是再次重申而已,我个人仅仅是执行者而已。
记:那网络讨论影响过学校其他方面的政策制定吗?
叶:虽然这一次学位与论文的讨论并不会影响学校政策制定,但此前我们的确通过网上讨论修改了学校的一些相关政策,比如关于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繁琐一事。另外学校还有一些在学生成绩办理方面不合理的管理手续经过学生的讨论也得到了改进。网络讨论将会形成长效机制,今后会有更多政策通过校长信箱网上讨论的平台得到改进。
记:据我们了解,其他的高校也有类似校长信箱、校长热线这样的在线平台,但为什么上海大学的校长信箱特别热闹呢?叶:其他学校的可能也很热烈吧?我这里没有发言权,也不想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