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考研名校分数线年年走高 非名校专业成备胎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不久前查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总分291分。然而今年的A区考研国家线是315分,她报考中央民族大学的法律硕士专业落榜了。在查询网站上公布的成绩汇总表时,她发现,专业的计划招生名额是60人,共159人报考,却只有13人过了国家线。她又查阅了往年的报考情况,发现2013年计划招生名额是50人,只有9人过国家线。

  从2009年开始,全日制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硕)在研究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扩大,在研究生学位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0%上升到近一半,教育部称,到2015年将使二者比例达到1:1。

  然而,随着招生名额年年增多,除了少数名校,报考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以法律硕士为例,过线率低、计划名额招不满,最后只好通过调剂来填补空缺的现象,已经在不少高校的专硕招生中出现。

  法律硕士实行国家联考,全国所有考生都使用同样的试卷。然而,在研究生招生单位中,只有34所高校拥有自主划定招生分数线的权力,而且全为985高校;其他高校则被划分为A区、B区,由国家统一划定分数线。区内考生达到国家线是最基本要求,如果未能通过国家线,就无法参加学校的复试。过线率低的,往往是这些不具备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

  一所非211高校的法学院教授将这34所高校比喻为“女神”,其他高校则是“备胎”,其社会认可度和受追捧度都无法与34所相比,在专业硕士这一新兴事物上体现尤甚。由于只能根据国家线来招收学生,招到优秀的学生变得越来越难。

  非名校过线率不到十分之一名校分数线却年年走高

  李睿(化名)是山西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她考研的2011年,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是50人,她考上后发现,自己竟然是唯一考过国家线的学生,其余49个名额都得靠调剂填补。她所在的山西大学法律硕士专业,近几年的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计划招生人数都在30人左右,但每年过国家线的都只有一两个人。

  苏州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闫敏(化名)也对复试印象很深:“我们报考专硕的总共才12个人过线,但专硕计划招生五六十人。”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感觉报考的人数还没招生人数多”。

  同样,郑州大学2010级法学硕士李若水(化名)也发现:学校法律硕士的招收人数是40人,然而,很多都是调剂过来的。“主要是报考我们学校专硕的人少”。

  在法学名校西南政法大学,近年来的法硕分数线也呈走低趋势。这所非211高校今年的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专业的分数线都为315分,仅仅与国家线持平,已经连续两年接受调剂生源。在学校3月24日发布的调剂公告中,专业硕士共有100个调剂录取指标,报考学术型硕士315分以上的考生都有机会调剂,这一要求比去年还降了10分。

  其实,苏州大学的法学专业一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从民国便有“法官出朝阳,律师出东吴”之谓;郑州大学的法学专业也曾是1977级最早一批开设法学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也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整体评估中,苏州大学和郑州大学并列第19位,然而,其招生自主权、生源质量都远远比不上同一排位的华中科技大学(微博)。

  “不同层次的学校,所享受到的资源相差太大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说。非名校即便拥有优势专业,在招生上也越来越处于劣势;与之相应的是,985高校专硕的招生却是年年走高。

  就刚刚公布的各校法律硕士分数线来看,传统的“四大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分数线基本上都比国家线高10~25分,最高的高出35分。人大2008级法硕学生李静记得,当时计划招100多个人,最后的录取比例接近1:100。武汉大学2012级法律硕士范磊说,2012年,武大法律硕士共计划招280人,报考的人数高达三四千人,招考比例超过1:10,复试分数线也是年年都比国家线高10分左右。范磊所在的班级里总共43人,本科为一本和二本高校的学生占到了70%,他的室友都是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一本高校考进来的。

  在拥有自主划线权的34所985高校里,法学专业不那么著名的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过去几年的分数线曾经都低于国家线,但今年,重庆大学分数线上涨了20分,高出国家线5分;华中科技大学的分数线则首次与国家线持平。

  “相对于所谓的专业实力,大家更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正在准备法硕考研的武汉工业学院学生王君(化名)说,考生认名牌学校,却不认非名校里的名牌专业,是普遍现象。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备胎”

  在招生需求年年增加,生源质量却下滑、过线率不佳的现状下,一些非名校的专业硕士已经逐渐沦为“备胎”,大部分名额都要靠调剂才能录满。

  闫敏本科毕业于大同大学,他坦言,“选择考苏州大学是因为相对好考,我本科的学校比较差。”像他这样直接报考苏州大学的学生,“本科学校大都不怎么样,司法考试也没过,不少都是江苏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的”。虽然在他现在的室友中,也不乏一些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好学校”的学生,但他们都是考清华、北师大等名校失利,才调剂过来的。

  与李睿同级的杨祖(化名)就是从学术型硕士调剂过来的学生,“专硕成了学硕的‘备胎’,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他说。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法学考研路上都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先报学硕,考不上再调剂读专硕。事实上,许多学校在学硕完成初试筛选后,惯常的程序也是建议落榜的学生调剂。“在学硕参加完复试没被录取的,老师都会直接打电话问愿不愿意调剂到专硕。”

  苏州大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承认,报考学术型硕士的学生往往是应届生,而报考专硕的学生中,很多都有过工作经验,他们抱着来给自己“镀金”、增加就业砝码后再回归社会的想法考研。对于老师来说,显然更喜欢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基础更好”。

  因此,在专硕生源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通过调剂来保证生源质量,已经是许多非名校的无奈之举。

  就业导向使专硕遇冷培养模式尚不清晰

  对于专硕招生名额的迅速增加,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元轶就感到不太适应。他指出:“两者的区别,有时候仅仅体现在毕业流程上。”

  元轶认为,目前的导师、培养方案都使专业硕士没能彰显出自身的优势。“我们导师自身也要反思。国内的一名导师往往都指导多名专硕,这本身也影响了教育质量,有些导师直到学生专硕毕业,也未必能够记得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元轶看来,学生对学硕的追捧既是出于传统思想的原因,也是出于就业的考虑。“中国人选择接受教育的思想一直都如此,对所谓实用性的方向总觉得不够阳春白雪,同时,就业市场的反馈也还不够明显。”

  “在人们的观念里,就是认为学术型的比较好,现在用调剂还可以满足专硕的招生,要是不能调剂,情况会更糟糕,可能完不成计划。”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导师的上课习惯、考试习惯、思维定式和对学生的偏好,都是倾向于学术化的。学校也觉得考学硕的学生生源好,这就像人们对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的看法一样,觉得重点高中学生素质更高。”

  涂艳国也表示,就他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就业问题。“因为用人单位看出身,所以学生也会更注重学校的名气。就算有些985高校的专业不是很好,学生也会更多地考虑这个学校,而有些非名校哪怕有很好的专业,生源也不好。”

  但他仍然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专硕的设置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办学规律,还是为了解决生源出口的问题。”涂艳国说,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专业硕士的主要生源应该是在职人员,但为了缓解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开放全日制的专业硕士学位,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他以自己所在的教育学专业举例:专硕的学制是两年,要求实践至少一年,但事实上,上课、实习、毕业论文在一年内完成不太可能,这便使得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全日制的专硕学生其实在找工作上也没有什么优势。“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但本科的师范生都不好就业,更何况专硕的很多学生是由于无法就业,从二三本的学校考过来的,培养出来的人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

  “专硕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还是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招生。”涂艳国表示,很多普通高校并不具备培养专硕的能力,这样大规模开放专硕的培养单位,只能进一步败坏专硕的名声。

  他也建议,在现有情况下,学生在选择时不应有太多功利的考虑。“有些好学校的资源有限,对学生的关注也有限,甚至不把学生当回事,这对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在某些普通一本或二本学校,只招十几、二十个人,导师带起来反而会更用心。”而对于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很多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还习惯以学术型的标准来要求专硕学生。”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