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名校选拔推免生 研究生招考引爆改革争议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进入7月,全国多地的顶尖高等学府都将陆续迎来一场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半个月前,很多大三学生把厚得像本书的个人履历寄给心仪的大学,只为赢得一张“入场券”。

  这是一场各地高校自主考评、选拔推免生的活动。“推免生”的全称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可以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而直接参加目标学校自主考评,通过考评即可入校读研的一种情形。

  数据显示,201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达到180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这些统考生或许不知道,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中,推免生占比很大,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大。甚至,一些知名学校的知名专业把所有名额都留给了推免生,而推免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

  变考试制为推荐制

  林端至今依然不服气,为什么自己就考不了研究生?她是在准备考研2个多月后才突然得知自己想考的专业没法考了的。

  2012年5月,林端还是华东政法大学(下称“华政”)一名大三学生,过着单调清苦的考研生活,宿舍、教室,两点一线。她的目标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下称“复旦国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

  然而,7月中旬,潜心复习的林端却接到一位任课老师的电话—他通过私人关系打听到一个可靠消息,复旦国务学院2013年不再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的统考生。

  在9月公布的招生目录上,复旦国务学院表示,学院科学学位拟招收70%—75%推免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专业拟招收100%推免生。

  经过多方询问,林端得到一种解释,“有复旦老师认为统考生学术素养差,基础不好。”

  今年6月30日,时代周报向复旦国务学院的几位教授询问。他们表示,新招生方法的初衷可能是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而且,未来几年或将沿用。

  “过去,研究生招生是考试制,现在逐渐变成推荐制,而更理想的是申请制。”国务学院的一位副院长说,考试制一直饱受诟病,这种方式入学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好比孩子和父母,“学校不给他学位他就闹个不停”;而申请制下,学生与学校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如果学生达不到培养要求,学校自然可以拒绝授予学位。“目前,研究生培养追求质量,而只有逐渐向申请制转变,培养质量才有可能得以提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顶尖学府都在尝试上述改革。依据各校2013年研究生招考目录,北京大学有超过20个专业只接收推免,包括著名的光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等专业。浙江大学[微博]的新闻传播学与中药学的学术硕士亦不统考招生。而一些名校的其他知名专业,推免的比例少则50%,多达95%。

  “近两年,很多好学校都向推免倾斜,留给统考的名额很少,竞争也非常激烈。”在最难就业季里,苏州大学学生陈诚的打算是读研,而他观念中的研究生一直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学术硕士。但去年10月,看到“少得可怜”的统考名额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报考更多面向统考但社会认可度较低的专业硕士。

  “什么叫外校生素养差?我偏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们一点都不差。”2012年8月初,性格要强的林端将报考方向改为复旦国务学院的政治学专业。

  “我还算幸运,但隔壁班的一些同学直到10月份复旦公布招考目录后才知道行管专业不招统考生。而这时,他们已足足准备了五六个月。”林端说。

  而另一位受到影响的华政学生告诉时代周报,复旦“说不考就不考,事先连张公告都没有。而且,今年工作这么难找,五六个月的时间弥足珍贵。”

  各个学校的招生目录陆续公布后,林端的“战友”少了许多。因为不少专业的统考比例较上一年又有所缩减,有些人提前撤退,但心里又憋着一口气,干脆把复习了半年的书本、资料全当垃圾撕了、卖了。

  林端一直坚持,直到去年12月中旬,一个在复旦读研的学长又为她带来了坏消息:政治学统考的录取名额可能要从上一年的6个减少到3个。

  “行管不招考后,大家都往政治学挤,报考者多达上百,录取名额却寥寥无几。”这个“噩耗”重挫了林端的信心。因为感觉“希望太渺茫”,她渐渐萌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今年3月,考研成绩出炉,林端失利。

  无法入围的夏令营

  事实上,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正从过去的统考为主、推免为辅向推免为主、统考为辅转变,而部分改革先行者已率先实行100%推免的试点。至于如何推免,近两年,国内高校流行一种做法:通过夏令营选拔人才。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员研究员储朝晖介绍,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的基督教青年会就有类似的尝试。他们会组织一群孩子举行野餐、旅游等活动,借此发现具有某些志向的人选。

  而在中国,这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时代周报在人人网的保研论坛上发现,“夏令营”设有专区,至今已有近20万条讨论帖。置顶的一个题为“什么是夏令营”的帖子写道:“夏令营的发起者是哪个学校,我们已很难考证……夏令营的出现,体现了各高校对研究生录取体制的思考和探索,希望通过提前的接触、交流和考核让学校自由挑选中意的学生。”

  简单而言,夏令营是一种研究生自主招生的方式,目前广受推崇。据了解,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南大、上交等大学在内,几乎所有的名牌高校都已开始在暑期举办针对大三学生、为期3—5天的夏令营。而且,整个趋势正从高校的个别院系向大多数学院发展。

  复旦国务学院近年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今年5月21日,该院在网站上挂出了今年的夏令营方案,称“将以夏令营方式作为接收2014年外校推免生的唯一方式”。类似表述还出现于复旦经济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不少知名院系的活动通知上。

  由于复旦国务学院的行政管理等3个专业只接受推免,其他专业的统考名额又极少,这意味着,进入该学院深造最可能的途径就是参与夏令营,并在活动中取得推免资格。

  不过,想要入营首先得过两道门槛。复旦国务学院在前述方案中详述了申请资格:第一,优先考虑985高校学生;第二,除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现者外,申请者本科3年的绩点需在学校本专业同年级中排名前5。

  今年6月28日,复旦国务学院的入营名单公布,入围的45人中,仅4人的本科学校不在“985”、“211”之列。而复旦经济学院今年在经济学与金融专硕两个方向招收的165位夏令营成员中,只有一人非“985”、“211”出身,但依然来自一本院校。

  有趣的是,今年5月20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承诺继续资助各院、系举办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而对于资助对象则如此限定:特别是研究生招生中生源不够理想的学院;入学新生中来自“211”和“985”院校较少的院系。

  在保研论坛上,一位曾入围7所高校的夏令营并最终拿到3个offer的清华大学[微博]“学霸”这样总结道:夏令营的主办方喜欢名校学子。对于“985”和“211”的学生来说,无论专业是否对口,他们都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具优势。

  这一点,林端认为极不公平。4年前的高考,她的好朋友成绩少她1分,考取了厦门大学,而她选择了取分更高的华政。但厦门大学既是“985”又是“211”,而华政两者皆非。

  尽管林端不认为211院校的学生一定比非211院校的优秀。但去年5月至今年1月,在考研的半年里,她一直非常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报厦大?”“如果我是厦大的学生,去年或许还有机会进入复旦国务学院的夏令营。但在华政,几乎没有这种可能。而我想考的行管专业又不招统考生,哎,真是‘悲剧’。”她感叹。

  而陈诚的体会是,跨专业申请夏令营也是“悲剧”。他本科学的是新闻,但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考研前,他试图尝试夏令营推免,但发现绝大多数项目只针对专业对口的学生。

  备受争议的改革

  “去年,我还是从学生口中听说学院的招生制度变了,以前也从来没有人征求过我们的意见。”6月30日,复旦国务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听时代周报记者解释了半天,然后愣愣地说:“这个做法感觉匪夷所思。你说,推免是对其他考生报考权利的剥夺吗?”

  “而且,强化‘985’、‘211’的做法不应该反思吗?再者,不同学校的绩点可以横向比较吗?考虑难度系数了吗?”对于整套机制,这位副教授不甚理解。而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正是推免制度面临的主要质疑。对此,教育学者也说法不一。

  比如,选拔研究生是否应当强调第一学历?

  复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认为,看重985、211院校的学生无可厚非,本科就能考取好学校首先说明这个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扎实;而一般情况下,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比非重点大学好,这也是事实。

  “不过,高校需要考虑特殊性。以985、211院校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同时,还应适当挑选其他学校的学生。有时,招生要降格以求。”葛剑雄补充说。

  但储朝晖的看法截然相反:一个学生入读的第一所大学,除了与自身能力有关,还取决于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简单从第一学历判断一个学生的素养,这是一种主观臆断,而非科学的眼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时代周报,目前,推免资格的确定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名额集中于少数名校,而直接后果便是名校生受到优待,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则失去了进入精英大学深造的机会,进而制造了一种学历歧视。长此以往,本科教育更加无法摆脱名校情结了。”

  在他看来,推免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第一,所有学生都要平等享有推免的机会;第二,推免考察过程中,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虑是否应由社会机构组织统一的研究生学术水平测试;第三,在招生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自主权。”

  而另一个核心问题,争议同样存在:高校增加推免比例,甚至100%接受推免的做法合理吗?

  “只有那种专业标准明确、学生素养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考核加以区分的学科才具有扩大推免招生的条件。但像思想政治这样的‘软性’专业,即便考试都很难衡量两个学生的差距。而现在,试也不考了,我认为问题很大。”储朝晖说。

  其实,更现实的问题是,那些未被推荐的学生怎么办?他们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短期之内,我们不会取消统考。毕竟,对于二、三本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上升通道。而且,统考生中也有整体素质较好、学习刻苦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华政一位硕士点导师组组长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这位组长对于统考生有时也很纠结,尤其当他们来自那些号称“考研一面旗帜”的学校,即某些地方院校,他们的学生从本科入学起便着手准备考研。这其中既有能力不错的科研人才,也不乏优秀的“考试机器”。

  “有一种可能,一些名校拒绝统考是在生源较好的前提下,有意避开考研大户。”这位老师表示。

  而从长远来看,有学者认为,以推免制代替统考制乃必然之势。葛剑雄表示,研究生教学比本科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导师而言,生源非常重要,这并非一定指学生来自哪个大学,或者成绩如何,而是看他能否适合专业的需要。所以,自主招生、实地考察,这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

  “我们要改革现行的统考制度,不能因为一些学校进行推免后出现问题就回到统考的老路上。但在过渡时期,可以保留部分统考名额,等推免制度逐渐成熟,并获得社会认可后,统一取消考试。这可能是较为理想的做法。”熊丙奇说。

  权力寻租担忧

  当推免逐渐成为研究生招录的主要方式之一,与推免相关的夏令营也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个短期活动真的能为学校招来更好的生源吗?

  华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去年7月第一次举办了夏令营,规模为40人,持续5天。主要活动包括香港大学李连江教授等人所作的三场学术讲座、一次以乌坎事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论文竞赛等。

  目前,各高校的夏令营活动主要分为两类,有的与推免直接挂钩,有的则间接相关。华政属于后一种。“我们鼓励入营的同学在9月正式推免时报考华政,而且,推过来的免试生中,我们会优先考虑夏令营的学生。”华政硕士生导师张熹珂告诉时代周报。

  与大多数夏令营项目一样,复旦国务学院的这个项目与推免直接相关。今年,该学院的日程计划也为5天,内容包括三场学术讲座、营员交流、分组讨论、校园参观等。而最为关键的是营员面试。

  据了解,在小组讨论、营员面试等环节表现较好的同学最终会得到一张预录取通知,录取比例接近1:1.5。尽管正式的推免要等到9月,但剩下的只是程序问题。

  “以前,我们招收推免生完全只是凭借十几分钟的面试,感觉就像盲人摸象。”张熹珂认为,相较之下,夏令营的方式更加科学。至少,在三四天的相处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会形成初步的判断。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在夏令营中能够引起老师关注的往往是性格开朗、善于社交的学生,而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并不一定强于那些寡言敏行者。”

  “我倒是觉得,我就是想招外向、开放的学生。”葛剑雄认为,“哪怕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我们也要承认,过于内向、不善表达是他的缺点。而且,没有哪个合格的老师会肤浅到只停留于外在表面而忽视真才实学。”

  “利用夏令营的方式选拔人才,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选拔者要具有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但在中国的大学里,行政权力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真正的学术规范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很多老师都会受到权力、功利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这种背景下,夏令营里的选拔显得并不可靠。”储朝晖说。

  这也是林端最不服气的地方。在她看来,夏令营是一场活动,很难引入社会机构进行监督。而整个选拔,入围营员甚至不用笔试。鉴于此,如何保证这一过程没有行政权力被滥用?

  对于这个问题,葛剑雄比较乐观。他认为,通过夏令营招生,寻租现象反而可以减少。因为,学生与老师在活动中一起相处、接触,每个人的表现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表现最差者反而被录取,那么就清晰地暴露了寻租的问题,剩下的就是纪委与监察部门的事情。

  而储朝晖的看法较为悲观:研究生招生不能只靠纸面考试,应当具有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建立专业的学术评价机制。如果要进行彻底的改变,那要从改变学校的管理体制、评价体制入手,让高校的专业人员取得真正的自主权。而暂时之策只能看导师的专业权力在可以监督的前提下能否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

  “整个改革是否会让研究生生源更好?”面对时代周报的询问,复旦国务学院一位教授坦承:“院里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看法。究竟怎么样,或许可以做一些实际的调查。”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