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研考报名31日截止 考生报考“三结合”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研考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选专业、选学校是研考梦想的起始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把志愿报好,考生才能踏下心来,迎接更为辛苦的备考冲刺。面对众多的选择、研考的严峻趋势及报考时的纠结,部分考生有些不知所措。迷茫、彷徨及焦虑延缓了研考的复习进程,甚至滋生出消极情绪,让考生未战先退。专家建议,考生在报考时要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一个标准,总结出自己的“亮点”,确定目标、坚定信念,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在多选中抉择,找到自己的标准

  在专业和学校孰先孰后的选择中,“先专业后学校”是一条重要原则。专业侧重于职业发展路径,学校侧重于职业发展效率。也就是说,专业决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学校就是这个岗位的“敲门砖”。甘源反对考生为考名校而盲目选择专业。

  考生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择校标准,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在定好专业后,考生要进行自我测试,根据保守成绩和最高成绩判断自己在哪个分数段内,由此列出同等水平的学校。对所列学校的初试科目、报录比、推免比、复试标准、培养模式等做充分了解,同时分析自身实力。有的考生心怀“鸿鹄之志”,非名牌学校不上,为研考做两年以上的规划,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备考,这其实得不偿失。首先,每年研考大纲均有变化,考生的数年规划也要不断调整,并不利于稳定的复习备考;其次,毕业后待业在家的考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由于不是应届生,也没有工作经验,会非常吃亏。相反,有的考生如燕雀般寻求安稳,在后期复习时容易后劲不足,加之自身偏低的标准不能激发追求梦想的热情,最终导致半途而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是最好的”,研考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标准。

  多项选择中,既有其普遍标准,又有相对标准。一般来说,跨专业的难度大于本专业,报热门专业的难度大于冷门专业,考外校的难度大于本校,考知名院校的难度大于普通院校。但有时跨专业也能“跨”出优势。如本专业是数学,报考金融专业时就能比其他专业跨考更具优势。至于冷热门专业,是根据报录人数决定的,落实到具体报录比上,考生就会发现,冷门专业报的人少但招的也少,热门专业报的人多但招的也多,即“冷门不冷,热门不热”。考外校难度是否大于本校是由目标院校本身的热度决定的。

  在总趋势中定位,亮出自己的“卖点”

  研考大军从2010年的140.5万到2011年的151万,再到2012年的165.5万,持续递增,但考生要正确看待这个趋势。跨考教育CEO张爱志认为,这个问题是相对而言的。目前,研考的整体竞争会有所降低,近几年的报录比持续下降,从原来的5:1到4:1,到现在的约3.3:1。因为高校硕士的普遍扩招和试题难度有所下降,研考的整体竞争不会越来越激烈。但是,随着名校保研比率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竞争则会更加激烈。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未来3年内,经管类专业会继续升温,竞争有增无减。此外,包括教育类在内的服务型行业需求也会大幅提升,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便随之提升,报考热度不会降低。对工科而言,IT、工程等专业不会有太大变化。

  在复试中,考生更要注意自己的软性条件,亮出“亮点”。面试导师在选择学生时侧重于其所研究课题跟考生本科专业有无交集。没有交集的考生,则要通过研读专业经典著作夯实基础,同时可以到和专业相关的行业内部咨询,增加行业前瞻性。此外,考生要考虑到自己面对的老师大部分是“50后”,他们的特点不是精通英语、计算机,因此考生要展现自己在学术方面具备的“可塑之材”。

  在方向中辨别,确定自己的目标

  在报考志愿时,考生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纠结: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徘徊,在学硕和专硕中犹豫。中科院招生办主任高随祥认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学水平差别不大,但是氛围不同,有高校情结的考生可继续选择高校生活,而致力于科研的考生到科研院所深造,机会更多一些。科研院所课题多、导师多、经费多、项目层次高。考生进入科研院所有更多机会跟导师调研、出国,相当于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这就是科研院所“寓教于研”的模式。农科院招生就业处王恩涛表示,农科院的导师比学生多,考生来到这里,甚至可以享受“多对一”的待遇,这是众多高校不能企及的。考生要确定自己的目标,考虑清楚想从研究生生涯中得到什么,从而做出选择。

  专硕的蓬勃发展,是所有考生有目共睹的。甘源认为,专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专硕目前的状况是政策优于现实,招生比例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的提升,还存有一定有待改善的空间。专硕的培养模式在西方已普及,是一种先进理念,但改革由需求决定。有的学校专硕很热,已超过学硕的影响度,考试并不比学硕容易。考生在选择时要确定自己的真正目的。未来的研考中,如果考生希望延展学习、深造的厚度,可以选择学硕。而对于专硕,考生也要有信心。随着日后专硕逐渐与学硕平分秋色,考生可以低“投入”换回和学硕同等价值的“产出”。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