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融危机让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考研和就业之争显得更加激烈。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且很多刚刚就业一两年的新手被裁员,重新走向就业市场,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尤其显得沉重。许多没有考研打算的同学也因此有了报考研究生的想法,那么,与金融危机息息相关的经济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一些经济学本科生意欲通过经济学考研来躲过金融危机的风头,是否就是一种可行和现实的选择?如果说考研并继续接受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那金融危机中的考研决策行为就是一种风险性经济决策,下面是跨考教育整理的专题,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来讨论这个决策中的相关问题。
金融危机,经济学还吃香吗?
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一些有志于报考经济学专业的考研学子们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这时候报考经济学研究生是恰逢其时还是需要衡量再三?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耀敏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学的就业前景仍然很好,因为“经济学是一种讲究智慧的学科,不是技能”。他认为,考生只要对经济学理论有兴趣,愿意探索经济学背后的奥秘,愿意为社会服务,就不必过多地考虑目前的经济环境。“其实文史哲这些基础学科都是很稳定的学科,金融危机对它们影响不大。”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并非是对经济学的否定,而是对新的更高水平的经济学的召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经济学突破性发展。以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为例,大萧条之前古典经济学派占据主导地位,宏观经济学并未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入研究领域。大萧条则极大地刺激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明显加速了“萧条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更加受到重视,同时金融危机给经济学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而且经济危机总会过去,低谷过后必将是新的发展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经济和金融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无论是在抵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还是金融危机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专业的经济和金融人才都非常重要。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