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落实纲要综述:推进改革创新 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推进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专题综述之三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源泉所在,更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去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省、市、自治区纷纷从地方实际出发,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制定出台地方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以改革的勇气与创新的精神开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以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案例】

    2010年10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10级新生中遴选出40名学生,组建“李斯炽班”,传统“师带徒”的中医培养方式,被纳进校园。大一读《内经》等中医经典,大二配备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的高职称教师作为学术和临床导师,每周至少一个半天跟师门诊学习,而以往的中医专业到大三才开设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四川大学等高校或在酝酿对课堂教学和课程班级设置进行“大手术”,实施“小班化”教育;或“按需施教”,与企业合作建设生产实习基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正悄无声息地在四川省各高校试点。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也改变着千校一面的局面。

    【思路和举措】

    “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表示,河南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人才大省。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在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以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为目标,各省、市、自治区不仅在地方教育规划纲要中予以科学谋划,而且有些还已经进入教育实践阶段。

    今年新学期开学后,安徽省的中小学生将有全新的体验,以往日常考试中的分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等级这一全新的评价方式。安徽省日前出台方案,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根据该方案,全省中小学生日常考试将告别分数,改为以等级或其他方式作为评价,且结果不得公布。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将对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学生课外作业量及睡眠时间、集体补课和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与公布名次等问题进行严格督查。

    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为重点,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规划纲要,对各教育阶段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方位规划。山东、湖北、陕西等省剑指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为推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山东省将实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设一批校外创新培养基地。同时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校生大致相当。

    湖北省则从深化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适应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工程类人才。采取地方政府主导、高校行业对接、内部资源整合、校际协作等多种模式,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个左右“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陕西省强调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设立“优秀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科研院所共享博士点、硕士点资源。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环节,加大抽检力度,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则成为江苏、黑龙江、甘肃、贵州等省份的共识。

    【点评】

    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说到底是出发点和归宿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最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升华与完善,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点,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要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三方面下大力气,既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又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案例】

    从2010年起,云南省开始对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学校招生制度等3项改革。

    改革实施3年后的2012年,一张试卷定去向的中考制度将在云南省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届时,各高中学校生源分配将由云南省各州、市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在今后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初中阶段所有教学科目都是考试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共13门课程。改革措施一经出台便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很多是关于素质教育、高考改革的话题。

    【思路和举措】

    “现有考试招生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社会敏感度强,不改不行,操之过急也不行。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必须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切实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更具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政绩观,构建更加灵活、多元、开放的教育评价制度。

    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无疑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意义,勇于创新与稳步推进同样不容忽视。不久前,江苏省便在广受关注的高考改革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从今年起,江苏将在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录取模式,并力争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完善,逐步推广到全部高职院校。考生向1至2所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情况,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择优确定拟录考生;最后考生在拟录院校中选择确定一所就读学校。注册入学计划招收的考生,除录取方式不同外,在校待遇、毕业生就业政策及毕业文凭等均与统一录取考生相同。

    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从招生考试制度的角度打出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重拳”,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不得在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同时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60%以上在区域内初中合理分配,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按照当代国际工业化标准,广东省大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全面、综合、多元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技能抽查制度。逐步建立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有广东特色、有利于分层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

    而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省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需求无疑更为旺盛。甘肃省教育规划纲要着重提出,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从国家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直接推荐升入省属高职学校。甘肃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刘伟平表示,甘肃省还将实行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政策,畅通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渠道。

    【点评】

    在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中,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也是难点热点较为集中的领域。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就不能回避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在肯定现有招生考试制度历史合理性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各项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从制度设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等角度切入,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进而全面推进整个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现代学校制度

    【案例】

    从原有的30多个二级实体学院到现在的7个学部、5个学院共12个二级实体教学科研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的“学部制”改革让学校的内部管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校长欧进萍说,原来由于二级机构太多,学校管理工作一下放就容易乱,现在可以通过“学部制”改革,下移管理重心,建立学校和教学、科研基层单位科学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今后,原属于学校的包括人才引进、教师评价、职称考核评定等在内的人事权,也会逐渐交给学部。大连理工大学从3年前开始了“学部制”的改革,改革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改革的收获显而易见,2009年,仅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船舶工程学院从企业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就比2008年增加13%。

    【思路和举措】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是增强高校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教育工委书记陈桦指出,应通过组织开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建设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在吉林省,吉林大学面临着层次复杂的学校管理局面。仅在长春,吉林大学就有七八个校区,如何进一步完善多校区事务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吉林大学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吉林大学章程》,2009年又推出了《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目的就是改革学校的学术管理方式,扩大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校各项管理中的权力。”在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继看来,推进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改革和管理重心的下移。

    这种改革的思路反映在吉林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则表述为要稳步推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群众团体在办学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推进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在已经拥有了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制度、教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校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的东北师范大学,顺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还将有3个相关委员会的建立列上学校的议事日程。“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负责高端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资金调控委员会负责百万元以上资金的调控,还有一个招投标委员会。”该校副校长柳海民说,所有这些委员会建立的目标都指向建立大学自治体系,“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

    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等领域切入,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在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出台切实举措,以全面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江西省给出明确时间表,将“加强学校章程建设,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2015年以前完成‘一校一章程’建设”列入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提出要推进专业评价,高等学校应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建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和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湖南省则从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的角度,提出要健全校务会、教代会等校内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机制,支持组建社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同时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辽宁省教育规划纲要则提出,要创新普通高中发展模式,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鼓励普通高中发展特色学科。支持高中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培养特色创新人才。

    【点评】

    学校是教育事业具体而微的组成部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又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现代学校制度的重点在“现代”,核心是制度建设。无论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还是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都需要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需求出发,找准“现代”的脉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谋划,扎实推进,在制度建设上鼓励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又要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地予以推进。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