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考研动态  招生简章
调剂  考研指导  专业目录
招生  报考攻略  网上报名
  政治  专业复习  考研大纲
英语  历年试题  模拟试题
数学  复习方法  考研图书
  工程   E(MBA)   法律硕士
会计  教育硕士  卫生硕士
管理  在职硕士  同等学历
  经验  心理调节  考研爱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师  考研常识  教师招聘
你的位置: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考研动态_考研动态
不签就业协议拿不到毕业证 研究生无奈"被就业"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小旭(化名)眼下最尴尬的事,就是接到同学的电话,在不少昔日同窗已领到第一笔薪水时,他还在为找工作苦恼。

今年6月底,研究生毕业的他顺利的通过了宜昌本地一家大型企业的面试,却因为领不到毕业证无法签合同。一边是学校不见就业协议不发毕业证,另一边是企业见不着毕业证不和他签就业协议,陷入如此怪圈的小旭无奈之下,找关系签了个假“就业协议”,才将毕业证领了出来。

无奈的考博之路

8月4日,记者在望洲岗一栋居民楼内见到小旭时,他正在家中查询北京一所大学博士考试资料。7月初硕士毕业后,小旭找工作处处碰壁,只好选择了继续深造。

25岁的小旭,毕业于广西桂林一所高校。今年6月初,写完毕业论文后他回到家乡宜昌找工作。由于所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属“冷门”,在错过了宜昌市环保局的招聘后,他将重点放在了宜昌多家白酒企业上。

6月6日,城区举行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小旭与某白酒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对方开出3000余元月薪。但双方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企业要求他提供毕业证,小旭赶紧打电话回学校索要毕业证,不料学校要求他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才能颁发毕业证。多次沟通无果,小旭只好放弃了这份工作。

6月28日,小旭又参加了宜昌某大型白酒企业人事部的面试,顺利通过面试的他获得了人事部负责人的青睐,这一次对方开出了4000余元月薪,并要求小旭出示毕业证签署就业合同,7月1日上班。小旭再一次打电话到学校索要毕业证,同样被学校拒绝。

没有毕业证就无法签署就业协议,无法提供就业协议书又拿不到毕业证,小旭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无奈之下,6月29日,他通过亲属“走后门”,与城区某装修公司签订了一份“就业协议”,随后赶回学校参加论文答辩,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7月1日,小旭再次来到那家大型白酒企业时,被告知已招聘了一位本科毕业生。

此后,小旭多次前往武汉及广州等地参加招聘会,均无果而终。8月1日,小旭下了考博的决心。“别人都是因为想继续学习考博,我却是被毕业证逼上了考博之路,不知道以后博士毕业后,会不会还因为无法提供就业协议,而拿不到毕业证。”

被逼出来的造假

拿毕业证得与就业协议挂钩?记者随后走访了12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位表示,曾遭遇过类似“交不出就业协议就扣发毕业证”的情况。另外10位毕业生则表示,听说过“毕业证和就业协议挂钩”的说法。

宜昌学生小赵的就业经历颇有戏剧性,已在深圳某电子企业上班1个月的他自称属于“胆大型”,6月中旬,他在深圳参加招聘会时,与一家电子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但签订合同时,企业要求他出具相关毕业证明。在与学校和辅导员多次沟通无效后,小赵办了张假毕业证。

小赵说,在去深圳找工作前,他就通过各种方式,打听到了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编号,在办假证时使用的相关编号,都是“在教育部网站上能够查到并确认的编号”。仅花了2天时间,小赵就拿到了“毕业证”,并顺利地与企业签了合同。次日,他赶回学校,用就业合同“换”到了真毕业证。

谈及造假经历,小赵连称“纯属无奈”,“当时心里七上八下的,总觉得是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他告诉记者,事先打听毕业证和学位证编号的做法,是从前几届的师兄那学来的“经验”,而除了做假毕业证,师兄还“传授”了两种方法:通过家里的熟人随便找个小公司,在就业协议上盖个章,或者干脆弄个假公章,盖在就业协议上就行,“反正学校也不会查核,糊弄过去就行了。”

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找熟人“盖章”,宜昌某企业负责人宁先生向记者坦言,今年6月,公司就与多位朋友的子女“签订”了就业协议,“有3个朋友先后找来,说孩子因为没有就业协议拿不到毕业证,我就送了个顺水人情,帮他们盖了章。”

注水的就业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学校将就业协议书与毕业证挂钩,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以便在向上级部门汇报时有个漂亮的“成绩单”,同时在招生时,也可以用高就业率进行宣传。

对此,湖北西陵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强认为,部分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和在招生中扩大宣传影响,人为设置门槛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挂钩,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因为按照相关法规,学生只要在规定年限内达到相关要求,高校就有义务给学生颁发毕业证,如果遇到因为未签就业协议而扣发毕业证的情况,学生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或举报,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三峡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秦朝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地个别高校为提升就业率而采取非常规手段,过分强调了高校就业管理职能,弱化了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职能,类似做法明显“本末倒置”。他认为,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众多学生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焦虑,个别高校用这样“杀鸡取卵”的手段,来“威逼”学生就业,是对学生的未来不负责。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历年试题
  考研故事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付款方式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1004691号
 
服务热线电话: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网络实名: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网址: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中国研究生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本站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本站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