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2.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认识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质和度 53.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 C。事物发展的环节 D。扬弃 54.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相对于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斗争性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C。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性但又能破坏着同一性 55.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礼之用,和为贵”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6.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B。新出现的事物较以前的旧事物在时间上更后出现 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 D。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5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 C。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58.在辩证法看来,系统的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系统的结构性B。系统的整体性 C。系统的层次性D。系统的开放性 59.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进的方向是世界过程中的主导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存在即是过程 D。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要灭亡的 6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括量变,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61.唯物辩证法的量变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C。事物前进过程的中断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62.联系的条件性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B。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C。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D。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 63.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的作用 C。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D。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6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5.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C。偶然性表现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发展开辟道路 66.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 6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D。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68.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9.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D。否定是亦此亦彼的“扬弃”还是非此即彼的“抛弃” 70.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最新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 B。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事物的新形式 71.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 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72.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或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73.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含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B。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 C。不同事物通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任何事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的不同的环节 74.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5.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选择题Ⅰ 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所有哲学共同的特点的认定。此题问的是哲学的特点是什么,而不是问某种哲学的特点是什么,也不是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四个选项中的三个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设置干扰。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是所有哲学都有的特点,所以不选。选项B属于旧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选项C是错误的,哲学只是研究最一般的规律而不是所有规律。选项A是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以本题选A。考生牢牢把握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不难做对该题。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选项A语义不清,“科学之科学”的含义可以是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理解二者的关系,所以不对。选项C认为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的语义不清,是理论基础还是事实基础,无论哪一个都存在严重的歧义。选项D认为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这也不全面,因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单单说成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在本题中,符合题意要求的是选项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对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及其地位的理解。回答此题必须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各方面内容的地位如何。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所以答案是B。 4.【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是对唯心主义具体观点的辨认。“心想事成”是人们的日常说法,是说人要善于多思考问题,有其合理性。但将这个说法上升到哲学去认识,“心想”是人们的主观活动,“事成”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及运动过程,“心想事成”,就是说只要“想”就能直接把想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在哲学上是典型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 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存在是否决定意识,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把这一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那就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B。 6.【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们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而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7.【答案】B 【解题思路】把哲学看做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是整体而科学是部分,哲学是本质而科学是现象,便是旧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与科学看做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科学则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这就使哲学对象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据以上分析,本题选B。 8.【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题干是休谟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说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此命题的错误实质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即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所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C项)。考生解答该题难点在于对休谟观点的理解方面。考生如果懂得休谟是一个典型的不可知论代表的话,就比较容易地选出正确选项。 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在哲学内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引起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两个“统一”的关键就是实践。一般考生只要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的重要性,就应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入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在古代哲学就开始了,不属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后的事;辩证法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又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所以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认识。所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C。 11.【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重要性的理解。从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不存在“顶峰”,哲学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最终完成的问题,同样,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的东西。在本题中,符合题干的是命题B。 12.【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既联系又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更不是包罗一切科学并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题中的A项否认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项夸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故C项也是错误的。这样将A、B、C三项排除,只有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划分标准的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又称为世界本原问题,所以本题选A。选项B、C、D都不属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而不选。 1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只有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物质与意识对立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所以本题选C。 1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哲学的特征的认识和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本题题干是马克思的一段话,此观点突出的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意识能动性。答案应选B。考生应注意抓住马克思哲学关注实践的特点。 16.【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 对于题干中的事实,考生不会不理解。但断定这一事实说明的哲学道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话,也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几乎不会有考生选择A和C。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D项)。所以在B和D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 四个选项中,也只有B项是正确的表述。所以,从这方面也知道正确答案。 1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该知识点是在考试中多次考到的知识点。本题中,选项ABD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选项C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1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问的是“客观前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的、必须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前提,就谈不上能够“正确”地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所以只选D。其他的选项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观前提。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这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看待物质和运动、静止,所以选D。 20.【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应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C项)。该题没有难点,只要明白题干这段话是正确的,就应该找到正确答案。题中的四个选项,其中A、B、D三项明显不合题意。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具体是考查对意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准确理解。题干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命题C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答案是C,其他的选项都片面。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D。本题审题时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区别”。 23.【答案】B 【解题思路】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选项A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选项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也是不正确的。 2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既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A项),也不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项),当然更不是动物式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项)。 2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的来源和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答案是D。 26.【答案】D 【解题思路】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做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做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2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B。A、C、D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 2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关系。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做是物质的分泌物,认为人脑分泌意识,从而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的主观性,对意识作了庸俗的理解。选项A、B、D都不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准确表述。所以本题选C。 2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以将物质归入。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选项片面,“能被意识所反映”未必已经被意识所反映。本题中B、C都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具体是考查不同派别对“意识”的理解。A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般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同样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C。 3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 3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知识素质等等所决定的,体现了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观的,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意识受到客体的影响。不能说意识是人的自由创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ABD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3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选项BC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选项A。 3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题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四个备选答案要严格在这个题干的指导下来选择。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其他的描述,对于这个题干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描述。 3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所以本题选B。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规律没有阶级性。所以ACD都不选。 3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规律的必然性的认识,还考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否定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历史人物及其言行的作用,是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的观点,并是一种英雄史观。 3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3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选项A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选项B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选项D是干扰项。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C。 3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B。 4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概念最基本含义的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4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也是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观点的理解,具体是对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观点的理解掌握。选项A、B、D本身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就题干来说,杜甫的这句诗所体现的事物发展的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所以选项C。 4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选项A、B、D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4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量、度的认识。对于不同质的事物,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的依据。度是确定事物有量变和质变的依据,对于同质的事物,因为质是相同的,所以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4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辩证法有特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划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思维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选择C项。 4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认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不能辩证地看待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把肯定与否定完全对立起来。选项A是不可知论。选项B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一部分。选项C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所以本题选D。 4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认识。题干所引的话,是恩格斯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典型名言,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地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D。 48.【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矛盾规律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理解。选项BCD都是干扰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A项)。 4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语)。 50.【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知识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所以本题选C。 51.【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确认和理解。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著名的一段话。是说如果战马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马跌倒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或者说限度。故选B。 5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C最符合这层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 5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掌握情况。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D项。 5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对历史的认识中,这是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题干所引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不能把偶然性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否则历史就会变得非常神秘。所以选D。 5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命题A、B、D的内容,即是否承认普遍联系、是否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是否承认量变和质变,都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5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认识。矛盾转化并非是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或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转化的基本观点。 5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中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意义的掌握。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相互转化。我们在工作中应分清主次,既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两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C项。选项D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内容。 59.【答案】A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的客观性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因此,矛盾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6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联系的最基本的含义便是承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 6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发展知识点的把握,发展的最重要特点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也是属于变化发展,但不是发展的本质特点,所以A不选。事物的绝对运动,以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发展都有关联,但不属于最佳选择,所以C、D不选。 62.【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题中的四个选项,“质和量的相互转化”(A项)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B项)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D项)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6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认识事物应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把握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选项C。本题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实事例为材料的典型出题方式,值得考生引起注意。 6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命题强调了条件对事物存在的重要性,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的表述。本题选择D项。 6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和过程论的观点。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选项D是符合这一辩证法思想的表述。选项A是望文生义的,选项B恰恰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选项C同样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 6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的认识。董仲舒的这句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看法是,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这是属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本题选C。 6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的理解。选项A是唯心主义的,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条件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以B是错误的。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所以D也是错误的。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所以本题选C。 6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选项A是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而选项B、D则否认差别,把矛盾的同一性看做是完全等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中对矛盾同一性正确表达的只有选项C。 6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要矛盾概念的理解掌握。选项A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选项C是次要矛盾,选项D是根本矛盾,只有选项B揭示的是主要矛盾。 7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重点是考查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两类规律的共同之处是客观性。这也是所有规律的共同特点。所以答案是A。选项BCD都是干扰项。 7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概念的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所以答案是A。B项指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选项C、D指的是人们进行主体性历史选择的原因。可见BCD都是明显的干扰项。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种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形态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的共性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且都是可知论哲学、决定论哲学。所以AB可选。但唯物主义哲学有着不同的形态。选项C主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不主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选项D主张“世界是运动变化的”是辩证法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不持这一观点。 2.【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的认识。所有的哲学都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核心,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C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区别。A、B、D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优越之处。 3.【答案】AC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内容上的革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的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因此选项AC符合题干要求。 4.【答案】B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确认和把握。对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将精神(或人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考生都能掌握的,但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命题和观点作出正确选择就有了难度。从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分析:A项,由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有一个派生物“精神”,不是“自身存在着的世界”,所以不合题意;C项,由于唯心主义坚持“精神”本原,也不可能承认世界是“客观事物的堆积”,也不合题意要求,这样将A项和C项排除,只有B项和D项才是正确的选项。它们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特点的认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性。本题中,选项A表达的只是认识论方面的观点,无法直接做出唯心或者唯物的界定。如果认为感觉最终来自外部世界,则会导致唯物主义观点,如果认为感觉最终来自人的主观世界,则会导致唯心主义观点。B是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的观点。选项C、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唯心主义。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现代科技革命与哲学的关系,还涉及到对相关哲学派别的理解。“克隆”和“转基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并没有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并不能说明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所以选项A是不对的。“克隆”和“转基因”具有反驳不可知论的意义,所以选B;“克隆”和“转基因”等新技术有助于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选C。选项D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7.【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解。题干中所给出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科学活动中不受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恰恰相反,科学家们无论从事何种科学研究活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如果自觉地接受某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他将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在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稍加运用。 8.【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它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与精神谁是本原、谁是派生,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因此回答本题只能选择CD两项。 9.【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互交错的,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也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所以主张辩证法的哲学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哲学,故选项A是错的。选项C,则属于可知论哲学,与辩证法没有直接关联。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所以本题答案是选项BD。 10.【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属于所有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仍然是唯心主义,所以唯物史观不是所有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选项ABC,则是所有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 11.【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特点。唯心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有辩证法的,也有形而上学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决定一切,所以是一元论哲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方面。题中四个选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现代形态和第三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特点有:①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②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⑤它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所以四个选项都正确。 13.【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哲学的特点,具体说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题干所引的话是马克思的一段话。选项ABC都准确地说明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选项D“站在时代科学的前列”是把哲学看做了科学。哲学不同于科学,科学的哲学也仍然是哲学而不能算作科学。 14.【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选项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选项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选项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1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内涵的认识。实践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实践作为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选项A、B、C是准确的表述。D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表述,但不是这道题的题干中所强调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16.【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关系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哲学物质范畴的现实基础,而哲学物质范畴要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新成果进行哲学抽象和概括,并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懂得这一基本关系,此题就不难解答。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B和C项是符合题意的。 17.【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选项AB,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它的特点是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以致得出意识创造规律创造世界的结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选择CD。 18.【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关于物质观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A、B、C和D四个选项。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特征的把握。题中ABC都是实践的特点,所以要选,至于选项D,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实践特点的反映,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实践的特点之一,所以也在选择之列。 20.【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认识。选项B把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化,是错误的。选项D前半句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后半句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也是不正确的。选项A、C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所以选A、C。 21.【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具体来说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从个别的角度对物质结构的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选项B、C、D是对的,选项A不正确,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有关系,但自然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哲学的范畴不是统一与被统一的关系。 22.【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观点。A项“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来自德国人杜林(曾被恩格斯专门撰文《反杜林论》批判过的学者)的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其他几个命题均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属于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所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包括选项CD。 2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观点的正确理解。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实践观点的正确表述,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这些都是关于实践的最基本知识点。 25.【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因此,A项和D项很容易被选出来,如果考生知道人们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内容,那么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也在应选之列,故而BC项也是正确答案。 26.【答案】AB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知识方面。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项),它是“社会的产物”(B项),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项),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A、B、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项是错误的。 27.【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的是选项CD。选项A曲解了二者的辩证关系,选项B没有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不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认识客观规律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选出ABC项三个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项显然是错误的。 2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知识点的掌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全是客观的,这四个方面都是实践客观性的体现。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和确认。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是指它的实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项),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C项),“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D项),考生做此题,容易误选A项。 32.【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选项B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选项C是正确的表述,但与本题的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 33.【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掌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上句“风定花犹落”就是“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接近2007年第1题。但这道试题是典型的考查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试题,在2007年以前的试题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34.【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统一的,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至于选项A、D是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 3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表述。 3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的理解。人脑自身不会产生意识,所以选项A、D都是错误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的是选项B、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能够反映物质的东西。 37.【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目的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具有同一的运动规律,并且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断定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38.【答案】A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 3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环节的记忆和理解。实践环节包括: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根据以上的基本的记忆与理解,答案是ABCD。 40.【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中选项D,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能动性体现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所以B也选。 4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选项A、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选项B、C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4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选项D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选项A、B、C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4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内涵。属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很多哲学体系中的“实践”指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不是这样的内涵。选项A、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4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根据相关的基本知识点,辩证法是联系、发展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而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与否认矛盾的观点。选项D不属于辩证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 45.【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结合现实材料,来考查对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认识。选项A、B都没有强调是否达到“度”,它是量变能否引起质变的关键。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选项C、D为正确选项。 4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因此度不是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按照关于度的基本知识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选项BCD。 47.【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的全面理解。矛盾特殊性是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的认识的开始和科学认识的依据,由于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依据对本题的分析,本题所有选项均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所以全选。 4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共性与个性,也即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知识点。根据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本题只有选项B不合题意要求,其他全选。辩证法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中,共性没有单独的存在,所以,不能反过来说,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49.【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方式的知识点。矛盾的解决是对事物质变方式的解决。在本题中,选项A不对。矛盾双方平衡发展,属于量变,矛盾双方共处也属于量变,这两种形式下,矛盾还没有最终解决,而选项BCD,则是事物质变解决的方式,也是矛盾解决的形式。 50.【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基本作用的理解。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两个方面,一是使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二是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符合矛盾同一性作用的是选项BD。
5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的命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将自然地导致不可知论,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5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的认识。认识事物的基础是,首先要把该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要把实现这种区别,就要认识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即认识事物的质。所以本题选择B、C。事物的量和度也是认识事物的方面,但不是基础。 5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准确地把握。辩证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自我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又叫扬弃。选项B是干扰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指的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是事物自身的联系、发展。本题A、C、D符合辩证的否定观。 54.【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把握。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并不是说矛盾的斗争不需要条件,它指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打破条件的限制。所以B、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A是错误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并不是相对于矛盾的同一性而言的。 5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差别的统一的把握。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的统一,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理解,再加上对以上话语的解读,可以知道命题A、B、C、D均符合题意。 56.【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把握,具体是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生事物之所以为新生事物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的内涵不是指时间上新出的事物,时间上的新不是新生事物的特点,所以排除选项B。其他都是新生事物的特点。 5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选项A、C、D都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核心的道理。选项B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和对立统一规律不是推导和被推导的关系,所以排除B。 58.【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念的认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①系统的结构性;②系统的整体性;③系统的层次性;④系统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系统可以和外界进行交流。 5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发展观与过程论的认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一切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不等于不承认发展。相反,在过程中,前进的方向是主导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 60.【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哲学含义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因为这样,所以发展不是一般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因此选项A在不选之列。选项D,是关于事物量变的概念,也没有体现发展的本质。在本题中,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BC。 6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量变概念。在本题中,选项C,即“事物前进过程的中断”,是事物质变的表述,不属于对量变的正确意义的表达,所以在不选之列。选项B表达的是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指的是新的质的量的扩大,不属于量变本身的特点。选项AD是对量变含义的正确表达。 6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条件性即辩证法的条件论的认识。联系的条件性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只有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6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问题。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全局的解决起到主要作用,不能反过来说,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选项B不对。 64.【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运用。A、B、D三项都是根据具体的特殊矛盾具体解决问题的做法。C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对选项中采用的成语和俗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难度不大。 6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全面理解。本题四个选项都是二者辩证关系的表现。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质与现象、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结果这四对范畴及其辩证关系,是需要掌握的选择题考点。值得考生引起重视。 6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A、B、C三项中的“两”、“对”、“耦”都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项是关于度的哲学思想。 67.【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毛泽东明确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相对和绝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所以本题选AC。 68.【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矛盾规律的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依据以上辩证法的观点,选项BCD符合要求。 69.【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认识。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的统一的“扬弃”。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绝对否定,肯定是不包含否定的绝对肯定。选项C不是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所在。 70.【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新生事物概念的把握。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选项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新生事物的表述,所以选择选项B、C。 7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虽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确,但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选项A、D符合唯物辩证法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描述,选项B、C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选项。 7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一般与个别辩证关系,也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本题四个选项都符合要求,所以全部选择。 7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在于考查对普遍联系含义的把握。在本题中,除选项B认为发展仅是纵向联系是不对的,其他都符合普遍联系的内容,所以选择ACD。 74.【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二者是辩证关系,本题中符合题意的有BC。二者有辩证关系,不是不相干,所以A错误。人的活动不能改造或者改变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以D也错误。 7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意识、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的活动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但意志的产生及其结果又受到社会规律和其他人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历史的合力过程”,所以本题不能选择A,可选择B。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和规律。所以C也选。人的意志和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但不能排除总是有人违背社会规律行事,所以说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是客观的事实。所以D不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