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行着一个帖子,“学士上面是硕士,硕士上面是博士,博士上面是博士后,那博士后上面呢?如果你够勇敢再读两年是勇士,再读5年是壮士……最后还有圣斗士。”
言语之中似乎有几许夸张,但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近年来国内高学历人群正在面临的就业尴尬。随着企业用人单位趋于务实及毕业生规模增加,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加大。
求职路漫漫
在浙大附近的出租房里,赵明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打开电子邮箱,屏幕上显示“你有0件未读邮件”,充满期待的眼神中不免流露出几许失落。
这段时间是毕业生们求职的高峰期,来自中部某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浙江籍硕士毕业生赵明也是其中一员。近段时间,参加招聘会、宣讲会,上网搜索招聘信息,递交简历及等待企业回应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寻职之路并不平坦。“10月过后,我在学校里开始以网申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了30多份简历,除了拒绝信,没有任何消息。11月份,我开始奔波于上海、杭州等各大招聘会。但经历了一个面试后,到现在还没有回音。”赵明告诉记者。
赵明的尴尬处境绝非个案。《人民日报》日前报道,吉林等省市已经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在杭某高校产业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小吴感慨地说,我试图留在杭州,但由于是研究型专业,可以投的单位非常少。不久前,她冒雨排队参加了一个研究生招聘专场,进入后才发现,杭州单位并不多,而且大多要求有经验或要博士。
“以往导师会帮忙介绍工作,现在学生多了,导师也爱莫能助。”上海某知名高校硕士生刘某也表示,“现在工作不好找,我们班落实工作的还不到20%。”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现在高学历人才已经不再稀缺,但由于传统思维,国人对高学历仍然十分渴求。现有教育资源还不足以满足如此多的国人都来求学深造。因此,在目前,高学历教育机会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高校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无序扩招,关起门来搞教育,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和社会的需要常常会有一定的距离。
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7年研究生计划招生42.4万人,比2006年增长6%。据浙大就业中心老师介绍,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有4500多名,博士毕业生也有2400多名。
企业趋于务实
“到处奔波,花了几千元钱,其中的艰辛先不说,眼看毕业在即,真不知道回家过年时如何向含辛茹苦将自己培养长大并寄以厚望的爸爸妈妈交代。”赵明显然后悔自己选择读研。
从以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教及各大科研机构,而这些单位也是研究生们最理想的去向之一。但近年来,这种就业形势已经发生变化。
“今年进教师基本上只要博士,且最好有副教授职称。硕士一般不会要了,除非一些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特别专业(最高学历只有硕士),或者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授。现在每个大学的要求都差不多。”省内某高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小吴对此深有感触。浙江传媒学院前些天招聘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待遇并不高。但她笔试时发现竟有几百人竞争这些岗位,很多都是研究生。
为此,研究生们把目光投向了企业。据悉,从需求来看,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金融、证券、管理咨询、法律、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对研究生需求比较多。但同时,记者发现,企业用人也日趋务实,这些也给研究生就业带来压力。“在招聘会上,我向一些招聘本科生的单位投递简历,但不少单位都不接受。”赵明说。
“其实我们也看重学历,不过,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研究生期望值比较高,来了之后时间也都待不长。所以,我们现在更多招聘的是实践能力较高的本科生。”泰康人寿浙江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许经理向记者称。
某外资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管理总监则表示,在招聘过程中,公司不会设置人为的门槛,我们对本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一视同仁。从以往的招聘情况来看,招进来的学生还是主要以本科生为主。我们看重的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潜力,这与学历无关。
“还好这两年金融行业比较景气,要的研究生相对比较多。”小吴表示,在杭的金融企业及公务员是她的主要就业方向,但目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对此,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李欣老师向记者表示,“相对于学历,现在用人单位更关注毕业生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读书期间要结合社会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并沿着自己的目标锻炼、提升自己,培养属于自己的特质和就业竞争力。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所以,不能为了读研而读研。”
或许是已经感受到师兄师姐们的就业压力,不久前结束的200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信息确认工作中,杭州市考点实际确认考生10988人,比去年减少806人,降幅为6.8%。这也是杭州报考点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
“如果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考上了,我也不会去读。”不少已经报考的学生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