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研究生海选优秀导师 导师不愿被称“老板”

研究生海选优秀导师 导师不愿被称“老板”


  •   什么样的导师才是研究生心目中最优秀的?日前,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举行了首届“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评选,近100名硕士、博士导师将简历和DV帖到评选网站上,让研究生们投票。本周,前20位导师已经产生,接下来是“20进10”阶段。|

      缘起:增进导师学生间沟通

      谈到举办该活动的初衷,华理研究生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话题。有些研究生觉得自己像在给导师“打工”,整天为导师的课题工作;有些研究生感到导师对他们的生活关心太少;还有一些导师忙于行政工作,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不闻不问……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加强研究生和导师的沟通,研究生会策划了这一活动。

      据介绍,该评选网站的浏览量达到近3万人次,有90%的研究生投了票,部分院系的投票率达到100%。不少学生在网上向导师提问,如“你怎么看待学生称导师为‘老板’?”一位导师回答:“但愿‘老板’之称只是戏言,我希望是你们的朋友、引路人,而不是指手划脚的‘老板’。”

      案例:“大姐姐”进入20强

      此次进入前20名的博导栾伟玲是位年轻的副教授,“我们学校有很多有名的教授,说实话,我也没想到自己能进20强,也许,学生们觉得我比较年轻,像他们的大姐姐吧。”这位在中科院拿到学位的女博士这样说。

      栾老师表示,对导师而言,做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最重要,因为研究生都很成熟了,只要给予好的制度,他们就能料理好自己。“每周,我和研究生会开一次讨论会,前半段时间交流科研进展,后半段则话题不限,可以谈生活中的趣事、未来的打算。”栾老师说,“这种形式的讨论会既能督促学生努力搞科研,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身处团队的温暖。研究生常常会有种无助的感觉,加强师生、学友间的交流,是治疗这种无助的最好手段。”

      每年,栾教授带领的研究生还会定期举行外出活动,到老师家吃烧烤、到野外郊游……

      分析:当“老板”有时是无奈

      通过与导师们的交流,记者发现,导师成为“老板”有时也是为现实所迫。因为面对激烈的学术竞争和晋升压力,高校教师常常要申报大量的课题,这样才能取得成果、发表论文。但课题一多,就忙不过来,于是,教师就把课题“下放”给学生,让后者替自己完成大量的工作。这样一来,研究生就会觉得沦为了“打工族”。

      因此,受访者认为,高校体制、利益分配上的一些缺陷,也是造成导师、研究生之间矛盾的原因。有时候,学生也会产生矛盾的心态,导师给的课题与企业结合得太紧密,他们会抱怨学不到东西,是在替老师“打工”;但真做了基础性的课题,又会担心影响日后的就业。

      “当然,现实情形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只要心中有这个观念,导师的言行就能为学生所理解和尊敬。”这位受访导师告诉记者。

  •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