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商学院过于偏重研究的倾向反思之余,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商学院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继续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学术社区而言,商学院的教授至少可以以研究为职业,做一个匠人,就像经济学家一样,踏踏实实地教书做研究,不一定非要去惊天动地,受人吹捧,像德鲁克、明茨伯格和本尼思教授一样被唤为大师。如果每个教授都像大师一样那么有艺术,那么有话语权,那么深谙管理真谛,那么这个世界将成为一个疯狂的世界。何况,像德鲁克那样的大师基本上无法复制。
但职业人士可以培养。系统的知识积累,即使没有直接的商业管理实用性,作为思考和分析的素材也会使学者以及与他们打交道的学生和管理者从跳出实践之外的冷静观察中受到启发和警示,从而至少间接从中受益。即使再年轻没经验的学者上课,背后也都会有整个学术界该领域内巨大的文献支持,至少可以显得有章法和体系。
所以,商学院里,理论和实践并非完全不搭界,也并不一定就是非此即彼。
回顾过去,以美国为代表的商学院为例,大概在1950年左右,普通的商学院里教员中博士学位拥有者仍然为数不多,还是主要由退休经理和各类有实战经验的人授课,充其量只是职业训练,比如如何打字、写报告、开会等,还不能称为大学水准的教育。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关于商学院困境的几个重要的研究报告推出后,在AACSB(原名美国大学级商学院联盟,现在因其全球视角改名为大学级商学院促进会)的帮助下,众多的商学院才开始拥抱学术研究,以期提高商学院在大学社区的地位和在商业社区的公信力。
现在,即使商学院强调实用性,也不应该回到当年的老路上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研究传统不能轻易丢弃。
也许,商学院可以请更多的“实战派”人物做“兼职教授”或者所谓“临床教授”,尤其是那些小有成就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们,讲授创业真经和管理的亲身经历。但问题很明显,讲战斗故事、说评书、抖机灵什么的,搞几次讲座,开报告会还行,谁都会争相把自己的最精彩之处和拿手好戏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绽放出来。问题是,要上一学期课的话,就不那么灵光了,总不能老是讲那几个笑话吧?当然,靠教书吃饭的“职业”兼职教授(在美国称为讲师,非教授待遇)另当别论,他们通常有博士学位而不再做研究,教书非常精彩,深受学生欢迎。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商学院的现状和前景呢?
商学院确实没那么神奇。商学院不可能把一个不具备管理者基本素质的人铆劲“培养”成出色的管理者,就像体院不可能把一个不具备身体素质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体操运动员一样。
但是,学,还是比不学强。至少可以知道点儿管理的基本路数。路数可以迅速地在课堂上了解,为日后做知识储备。路数,也可在工作中摸索积累体会。但是,在管理岗位上,怎么用路数,就是艺术了。管理、发挥,关键在应用,应用,基本上是教不了的。
曾经担任过《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的尼克拉斯。卡儿在自己的博客《你的塔到底有多象牙?》一文里写道:“说真的,好的管理,大致是30%的常识、30%的分析才能、30%的个人魅力,再加上8%的残忍无情和2%的专业知识”。精辟。
正常的心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员,应该把MBA当成是一个筛选机制、是练功房、交流场所,是一个门槛儿、俱乐部、通行证。只有真正喜欢管理并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管理者的人才,才应该被录取。学完以后,你也不可能马上就精通管理,胜任管理,只能说是大概知道管理是怎么回事儿。
用这种心态来看,现在的MBA教育其实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商学院的院长们也不会只因为有几个人言辞激烈地发表点儿看法就听风是雨。只要MBA毕业生雇主不造反,其他人,包括自己人,说什么都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也听不进去,丝毫不耽误商学院(尤其是一流的)你追我赶地涨学费,竞相在全球扩张势力。
那MBA学生不就不合算了吗?根本不用担心。一下子砸出去那么多钱,谁都不可能不算计。学费贵,照样有人上,就说明学生具有对日后很快收回这笔学费投资并挣得更多的心理预期,而且这种预期由强劲的就业市场撑起。如果这种预期不能兑现,MBA自然会走势低迷。我们知道,现如今的年代,谁忽悠谁都不那么容易。
商学院,其实也还是有些神奇。一些雄心勃勃的人,拍出那么多银子,耗费两年的时间,全职的还得搭上两年的工资,能做这种承诺的,都是有点儿小愿望的人。再说,出了校门,走入江湖,交友都存戒心。伪装这么多年,再回到校园,不跟到了幼儿园一样了么。在这个俱乐部里,很可能再交上称心的朋友,演绎终身的友谊。单说那么多聪明人聚到一块儿思考和讨论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本身就很精彩。
各色人等都有的教授堆儿里,没留神再碰上几个有点儿能耐、对脾气的,也许一句话,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将来哪位校友发了财,就为这么一句话、一个公式、一次案例、一种道理、一瞬眼神、一番鼓励、一次神聊、一袭期许,就得回来捐赠个讲座教席。
MBA,也是一种境界。值不值,得问自己。
商学院不可能把一个不具备管理者基本素质的人铆劲“培养”成出色的管理者,就像体院不可能把一个不具备身体素质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体操运动员一样。但是,学,还是比不学强。 |